2018年07月25日 10:19 来源:新疆经济报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赵悦报道)“红菇种起来容易,还很好吃。去年,我家院里种的红菇卖了2000多元,现在又可以出菇卖钱了,这真要好好感谢工作队。”7月19日,昭苏县喀拉苏镇塔什尔那村,库尔古丽 · 拜提江在自家院里,一边从覆盖着麦草的垄沟下摘红菇,一边高兴地对顾小东说。
顾小东是中国移动伊犁州分公司驻昭苏县喀拉苏镇塔什尔那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看到村民们种菇的劲头很足,他十分欣慰。
记者在塔什尔那村村委会后院看到,这里建有一个简单的生产车间,里面有小型烘干设备和真空包装设备以及晾晒架,院里水泥地坪就是红菇晾晒场。顾小东告诉记者,7月底村民种的红菇就可以交售了,这里很快就会热闹起来。
“去年工作队发动28户贫困户种植红菇,每户种植百十平方米,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我们联系提供菌种、安排技术员上门指导,还为每户贫困户补助5000元。去年仅红菇种植一项,贫困户户均增收近3000元。”顾小东告诉记者。
据悉,去年塔什尔那村还头顶贫困“帽子”。作为一个海拔1800多米的贫困村,540户村民中有贫困户113户364人。顾小东带领工作队队员经过仔细调研,发现一些村民思路狭窄,“等靠要”思想仍在作祟。顾小东认为,靠产业带动是塔什尔那村实现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村里有几户村民在院子里种植红菇,不过不成规模,仅限自家食用。塔什尔那村海拔高,湿润多雨,气候凉爽,很适合红菇种植,而且红菇种植技术简单,经济效益可观。”顾小东说。为了尽快把项目推开,在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他自掏腰包垫付资金,从河南购进了红菇菌种,贫困户们看到这些,很受感动,纷纷报名种菇。
“在村民的露天院子里,5月铺上菌种,撒上杨树锯末再用水浇透,盖上麦草,60天就能出菇,种植技术并不复杂。”顾小东说。驻村工作队以每公斤约10元的价格敞开收购村民的新鲜红菇,还雇村民进行切片烘干、包装。真空包装的干菇在市场上每公斤能卖200多元。由于干菇煲汤口感很好,在乌鲁木齐市展销时很受消费者欢迎,不少酒店争相抢购。今年村民种菇的积极性很高,有80户村民种菇,红菇种植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
“第一批产品量很小,但我们坚持干下去,就会成为一个大产业。”顾小东的话坚定了村民的致富信心。按照农户+合作社+产业模式,驻村工作队将农户种植的红菇统一收购、统一烘干、统一销售,形成产销一条龙。
此外,驻村工作队还瞄准沙棘育苗商机,利用国家扶贫项目资金10万元,为20户贫困户筹建了5座沙棘种植大棚,发展沙棘产业,在大棚育苗、种植、采挖期间还解决了60位村民的稳定就业。这些村民在5个月的工作时间里,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至1.5万元。另外,塔什尔那村还与昭苏县林业局共建了40亩桦树苗圃基地,这个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收入。
从“输血”变为“造血”,塔什尔那村贫困户很快走上脱贫致富路。去年年底,该村顺利摘下贫困帽子。
“今年年初,村里认定了4户贫困户,到年底,这些贫困户都可以脱贫。今年我们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现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种上了红菇和蔬菜。收入提高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眼中也更有光彩了。”顾小东言语中充满了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