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野马回家

新疆再向卡拉麦里野放15匹普氏野马

2018年09月27日 23:55   来源:天山网原创

野马装箱。

  天山网卡拉麦里讯(记者马少宾摄影报道)随着运马箱的挡板打开,15匹普氏野马如离弦的箭,冲出运马箱——时间定格在2018年9月27日18时,这是新疆野马繁殖中心自2001年以来第十六次野放普氏野马。

  共有6雄9雌共15匹普氏野马回到了它们的祖先曾经繁衍生息的故土——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我们送野马回到了家乡。”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业务科科长王臣如释重负地说,回归故土,对野马来说是它们一生的夙愿,也是32年来野马拯救工程的初衷。

  从早晨8时开始装箱,到把野马安全运输到200多公里外的乔木西拜野放点,进行交接后开箱放马,整个过程持续了整整十个小时。

  王臣与野马相伴了29年,参与了野马繁育、野放等各方面的工作,对野马有着很深的感情。在他看来,此次野放的9匹母马都是曾经的繁殖能手,但都已进入暮年,回归故土后若能与公马组群成功,还能在优化种群方面发挥余热,最终还能实现“落叶归根”的夙愿。

  “此次野放之前,从2001年以来,我们先后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放了15批次95匹野马,17年来已发展壮大为18个自然种群206匹野马,比我们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圈养的还多,这次野放是真正送野马回家。”王臣说,比起老死在围栏里,回归故土是这些老马最好的归宿。

  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主任马新平介绍,为顺利完成本次野马放归工作,中心在5月份便已完成了野马分群工作,将9匹母马和6匹公马从原群体中分出,分别组成野放母马群和野放公马群,并将这两群马放入3000亩的半散放区进行半散放训练,提高它们的野外适应性,并对它们进行了检疫驱虫和运输装箱的适应性锻炼。

  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初红军看来,野马放归种群主要面临六大难关:适应自然环境中的食物和水源、抵御天敌、度过冬季严酷生存条件、成功繁育后代、与相似资源需求的其它动物竞争生存资源,以及维持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每一关口成败都关系到野马的野外生存和最终是否能成功回归自然。

  “这些野马要在半散放区过渡一个多月后,再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野放,但我们还要进行跟踪监测,随时掌握它们的动态,它们回归故土对优化野放野马种群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初红军说,目前,野马野放试验已取得探索性成功,2013年野外繁殖取得成功,2014年形成自然分群,已连续多年繁殖成活率达到100%。

  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保留着马的原始基因,曾栖息在从准噶尔盆地到蒙古高原西南部的荒漠草原地带,是保存马类动物遗传多样性及用于家马性状改良和育种的珍贵物种。19世纪80年代,它们被俄罗斯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命名为“普热瓦尔斯基马”,简称“普氏野马”。

  目前,全世界普氏野马约2000余匹,数量比大熊猫还少。其中,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的野马种群数量已达到411匹,占全世界野马数量的五分之一。

野马在围栏里驰骋。

装车。

打开运马箱挡板的瞬间,野马冲出箱子,跑向原野。

在途中偶遇前期野放的野马在卡拉麦里觅食。

[责任编辑:金佐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