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三把“金钥匙”打开幸福门

——记自治区地矿局驻温宿县托乎拉乡托万克库尔巴格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8年10月30日 17:23   来源:天山网原创

  天山网讯 温宿县托乎拉乡托万克库尔巴格村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村,全村有189户732人,由于耕地不足、劳动力少、家庭成员身患疾病等多种原因,还有26户家庭、76名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自治区地矿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坚持把扶贫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俯下身子帮助贫困群众谋出路、想办法,积极探索精准脱贫的“金钥匙”,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

  致富合作社

  日前,在托万克库尔巴村服装合作社里,一件件码放整齐的工装正准备装箱发往新疆天华矿业公司。阿曼古丽·阿木提坐在缝纫机前熟练地操作着,在她的身后还有三四名妇女也在忙碌着。

  工作队为全村26户贫困户制定了精准的脱贫措施。针对村里很多妇女有缝纫手艺却又赋闲在家的情况,成立服装合作社,协调村委会腾出80平方米用地,作为生产厂房,购买缝纫机等服装设备。以机器入股的形式让村里7户贫困户进入合作社上班,每月按件领取工资,年底再按效益分红,现今,每人每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

  为了发展壮大服装合作社,工作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寻找货源,多方努力下联系到多家矿山企业,争取到了为员工制作工作服的订单,目前累计订单额达10万元。

  阿斯古丽·麦麦提说:“我以前没有工作,只能在家带孩子做饭。工作队安排我在服装合作社工作,让我在家门口挣钱。如今我每月有2000余元的收入,碰到自己喜欢的化妆品、衣服也有能力买了,老公也特别支持我工作。”

  工作队坚持“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在村里成立培训就业创业基地,让村民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除服装合作社,还成立水稻合作社、农机合作社,通过季节性劳动力转移,安置村保安人员,吸纳富余劳动力到企业务工等,已累计解决贫困户42人就业,每人每年可增收1.5万元。

  增收托管所

  发展养殖业是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有效途径,但工作队调研了解到,贫困户中有圈舍、有技术、有劳动力搞养殖的很少,让村民自己养殖,失败了怎么办?这是工作队和村民共同的担心。

  工作队依托“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能人大户+贫困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带动模式,发展养殖业。养殖大户图尔贡·斯迪克出资建立扶贫牛托养所,聘请专业人会员对托管的牛管理和饲养。

  工作队用扶贫项目资金为5户贫困户统一购买了5头扶贫牛、39只扶贫羊,与托管所签订合同,群众每年可得1500元分红,3年为一个合同期,期满后根据贫困户的意愿可继续托养,也可赎回同等体重的牛或羊,托管所确保扶贫牛一头不少地返还给群众。目前,托牛所已有50头牛。

  贫困村民买买提·沙迪克今年72岁,去年领到了1头扶贫牛、6只扶贫羊,由于照管不当,不到两个月牛就得病死了。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的帮助下,老人又买了一头小牛,第一时间签订了托管协议,将1头牛和6只羊送到合作社托管。“我年纪大了,饲养家畜肯定力不从心,把牛羊放在合作社,连饲草料都不用买,每年还能有1500元的分红,我觉得很省心、很踏实。”买买提·沙迪克老人说。

  幸福美家园

  工作队在走访调研时了解到,托万克库尔巴格村虽有种植水稻和核桃的历史传统,却存在生产方式粗放、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的现象。多数农户庭院面积较大,但是不会规划导致利用率低,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为了拓宽村民精准增收渠道,工作队制定了《托万克库尔巴格村庭院经济发展计划》,重点对房前屋后、路边地角边角地进行精耕、细作。根据村民发展意愿,向村民提供免费的小拱棚建设相关材料、树苗、菜苗等,并通过农民夜校开展种植技术培训,进一步调动村民参与庭院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目前,全村35户村民庭院改造后种植蔬菜、瓜果70亩,发展畜牧养殖牛、羊等300余头(只),预计今年人均可增收500元。一时间,村子的道路两旁再不像过去那样杂草丛生,而是长势旺盛的蔬菜、水果,不仅美化了道路和村舍,还给农民带来了收获的期盼。

  优环境换穷貌,工作队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把脱贫攻坚与建设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申报2018年自治区财政基础建设项目,修建1.2公里农村道路,解决运输难问题,申报温宿县2018年财政扶贫项目,资金达14万元,修建1公里排碱渠,解决水位高的问题,不断提升该村整体面貌和贫困群众生活质量。

  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李凤鸣说:“2018年上半年,全村实现8户18人精准脱贫,占贫困人口的24%。2019年年底,托万克库尔巴格村没有贫困户。”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打开村民了通往幸福的大门。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