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范例】用真情描绘乡村新美景

——记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建设局(水务局、交通局)驻石人子沟街道葛家沟村“访惠聚”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2018年11月07日 16:50   来源:天山网原创

  天山网讯 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石人子沟街道葛家沟村有397户1384人,全村95%以上为牧民,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如何绘制这个村子未来美景,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建设局(水务局、交通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入驻以来,通过开展技能学习、引导和帮助村民就地就业、发展庭院经济和特色养殖等措施,推动攻坚出实招,助力脱贫见实效,一幅携手共进、团结互助、共建美好家园的和谐画卷徐徐展开。

  强基础 改善新面貌

  “脱贫攻坚要在‘点’上用力,更要在‘面’上下功夫,特别是在基础设施上发力,做实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马鑫说。

  针对村里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工作队按照整体规划逐步推进整治措施。石人子沟路是葛家沟村大石头沟队的村民通往市区唯一的一条道路,因年久失修,路面损坏严重。牧民沙依玛说:“开车出去采购是最让我苦恼事,这段‘搓板路’ 让车子的避震器坏了好几个。”这条道路已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出行,制约村民的经济增收。工作队积极联系对口单位,筹措资金,对全长15.7公里道路进行了改建,原来的“搓板路”成为二级公路,极大地改善了交通出行,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

  工作队还积极协调,为安居富民房铺设总长3.1公里村内道路,配套建设供水、排水等;改造村里老旧巷道路基、路面;硬化村委会门前道路;安装了路灯、设立港湾式车站、完善村庄排水设施等,实现了干净、整洁、路畅、村绿,村子里有了大变样。

  工作队持续发力,开展共建美丽家园行动,广泛宣传、倡导文明新风。全村男女老少积极响应,维护村里环境成为自觉行动。“曾经的村子,道路泥泞、牛羊乱跑等脏乱景象随处可见,现在村里的变化真大,出门就是柏油路,办事出行都方便,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工作队。”老党员扎海·哈山说。

  理思路 拓宽致富路

  工作队驻村以来,带着问题找方法,寻找途径谋出路。怎样让小庭院发挥大作用,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同谋划,规划出发展庭院经济的路子。

  村民哈力木拉提·呼马尔拜克居住在山里,以放牧为生,工作队鼓励他搞庭院经济,仅上半年,哈力木拉提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已成功销售80余只羊,年收入由原来2万元增至8万元。有了增收的渠道,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我家院子一直空着,是工作队帮我算了经济账,鼓励我在家搞养殖,感谢工作队教的好办法,让我的钱袋子鼓起来!”哈力木拉提说。

  为解决困难家庭实际问题,工作队详细了解困难人员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建立困难家庭档案,实行一户一策,确定帮扶方向,对明确的20户困难家庭,利用惠民政策为每户发放优质抗病鸡苗80只,还邀请畜牧专家手把手进行培训和帮带,每户家庭可增收4000余元。贫困户努尔别克·阿德力汗说:“工作队免费给我们送鸡苗、送技术、送服务,我现在信心十足,一定要将这些鸡养好,增加家庭收入。”

  工作队始终坚持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针对牧民普遍缺乏劳动技能、普通话水平不高、就业率低的问题,积极开办夜校、组织技能学习,并通过宣讲、广播、信息栏等方式,向村民宣传惠民富民及脱贫攻坚扶持政策,鼓励他们在家门口就业、走出去就业,通过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增强“造血”功能,受益群众达530余人次。

  真情扶 倾心增感情

  葛家沟村甘沟队的东部天山森林景色宜人,适合发展旅游业,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丰富的资源未得到开发,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多方勘察,鼓励牧民利用原生态的农家院落,发展具有哈萨克风情的农家乐。

  牧民努尔博力·哈的力别克说:“初中毕业我就和父亲一起放羊,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现在也开办了农家乐,年收入从原来的1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万元,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孜雅提汗是阿勒泰地区有名的哈萨克族民族服装设计师,2017年她和丈夫来到葛家沟村想开办一家服装厂,在工作队和村“两委”帮助协调下,一座占地300平方米的“新疆孜雅提哈萨克服装厂”建成了。工作队动员村里的妇女来这里就业,既解决了服装加工厂的用工问题,也为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在服装厂工作的村民古丽加热·阿不来木高兴地说:“家门口就业让我每个月有了1500元的稳定收入,平日还可以照顾家人,我一定好好工作,通过辛勤劳动过上好日子。”

  一件件惠民实事、一项项扶贫措施,不仅让葛家沟村旧貌换新颜,更激发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干劲和动力。“工作队来了以后,把村当家,把村民当亲人,为村里发展出点子、想办法,如今大家钱袋子鼓起来了,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工作队亚克西!”村里的“四老”人员呼尔买拜克﹒阿合买提江竖起大拇指说。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