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解读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18年11月18日 11:05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艾力·吾甫尔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买玉华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第一部分着重阐释了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并存地区。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在中华文明沃土中枝繁叶茂,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各民族杂居相处,交往频繁,不同类型经济文化的交流渗透交融,凝聚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整体——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因环境多样性而呈现出丰富多元状态。夏、商、周时期,中国已初步形成早期统一国家,殷周文明覆盖地域扩及黄河长江中下游。春秋战国时期,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已经大体形成。秦汉以后,中华大一统的思想理念逐渐形成,诸夏文化融合为汉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导文化。汉文化继续同周边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经唐宋元明清历代发展,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灿烂辉煌、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而来的,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白皮书强调,新疆各民族文化从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印记。早在先秦时期,新疆就与中原地区展开了密切交流。考古证实,新疆出土的彩陶就受到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影响,在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随葬物中,就有大量新疆和田玉制成的器物。我国先秦典籍《山海经》《竹书纪年》中有关于西北地理以及中原与新疆地区交往的记载。西汉统一新疆地区后,设立西域都护府统辖整个西域的军政事务,促进了新疆地区与内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莎车王延、康父子,向往汉朝礼仪制度,率先仿照汉制颁行典章进行治理。除了典章制度外,中原的农业生产技术、汉文书籍、音乐舞蹈等亦在西域广泛传播。西汉统一新疆地区后,汉语成为西域官府文书中的通用语之一。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华夏文化色彩更为浓厚。魏晋南北朝时期,麴氏高昌王国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宫室内画有“鲁公问政于孔子像”,并仿效中原兴办学校。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和哈喇和卓古墓区出土的这一时期的《论语郑氏注》《孝经》《千字文》等残卷,就充分证明了中原文化同新疆各民族文化联系紧密,以及新疆各民族积极学习和借鉴中原文化的情况。唐代,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汇、吸收、融合,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唐代的伊、西、庭三州地区,儒家思想传播较广,在吐鲁番多有儒家经典抄本出土。汉文是当时西域通用的文字,无论是政府发布的公文,还是民间契约,都用汉文写成。宋辽时期,中原文化依然影响着新疆各民族文化的走向。深受中原文化滋养,新疆地区形成了《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等文学经典。辽朝灭亡后,皇族耶律大石率领部分契丹人向西征服喀喇汗王朝,建立的西辽政权依从中原典章制度,政府的官方文字是汉文,有力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新疆和中亚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元朝时期,中央政权在新疆实行军政一体的治理,丝绸之路再现繁盛景象。大批畏兀儿等少数民族融入中原,学习使用汉语,研习孔子学说,弘扬儒家文化,涌现了一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农学家、翻译家等,他们都对中华文化作出了宝贵贡献,同时助推新疆各民族文化出现了一个发展高峰。明代,受中原文化影响,《江格尔》《十二木卡姆》等逐渐形成。清统一新疆,为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清朝政府在天山北部满、汉等族军民较集中的地区,开办了各类学校。后来,由于阿古柏入侵、殖民主义扩张等,给新疆地区各民族文化造成严重破坏。1884年新疆建省后,清朝政府在各地兴办教育、开设学堂,并培养各民族翻译人才,重建和恢复社会文化设施,新疆各民族文化从国家统一中获得新的力量,重新汇聚到中华文化潮流中。近现代以来,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影响下,新疆各民族文化向现代转型,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地区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各民族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文化,表现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达到了新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各民族文化进入史无前例的繁荣发展时期。历史事实证明,中原文化和西域(新疆各民族)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长期的交流交融,既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白皮书重点论述了“新疆的文化景观始终是多种文化并存、多元文化交流”“中华文化是凝聚各民族的精神纽带”。中国的历史演进,决定了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的基本特征。新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绿洲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相得益彰,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族群交流互补、迁徙汇聚,开创了多种文化并存的生动局面。新疆历史上还是欧亚大陆文明交往的通道,连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文化荟萃交流的地区。新疆地区陆续发现大约20种语言文字。时至今日,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诸语言仍在新疆存在。生活中各民族语言兼用是新疆文化的传统特征。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北庭故城等融合了汉、回鹘、吐蕃以及新疆古代居民的多种文化元素,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典范。英雄史诗《玛纳斯》,经过柯尔克孜歌手们世代传唱与加工,成为享誉中外文学史的文学作品。15世纪前后,蒙古族卫拉特英雄史诗《江格尔》在新疆地区逐渐形成,与《玛纳斯》《格萨尔王传》一起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部最著名的史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我们新疆好地方》等经典歌曲传唱大江南北;《冰山上的来客》《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等优秀电影在全国家喻户晓。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始终贯穿于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受中原文化影响,新疆地区的蚕桑养殖和丝绸织造技术取得相当成就。坎儿井作为新疆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是农耕文明具有代表性的生产设施。最初形成于漠北时期的回鹘文化,深受我国北方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摩尼教、佛教等影响,从一开始就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本质特征。因此说,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白皮书指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终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在新疆,不同语言的互借互用成为普遍现象,享受多样特色美食是各民族的共同爱好,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古尔邦节、肉孜节成为各族人民共度的节日。新疆各民族长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在语言、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各方面互相影响、吸收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终是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新疆各民族在价值取向、伦理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新疆各民族成员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形成了和谐共生的良好社会生态。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