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 09:46 来源:新疆经济报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王兴瑞报道)人们习惯于用“民风淳朴”来形容对一个乡村的美好感受。这种淳朴,体现在村民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在村庄的整体氛围中,是乡风文明的外在体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实现乡风文明就是重要的任务。刚刚出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维护农村意识形态安全,激发乡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文体活动丰富精神世界
进入11月,不少乡村进入了冬闲期,农事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文体活动却丰富起来了。近一段时间以来,塔城地区裕民县江格斯乡切格尔村充分利用基层文化阵地,连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给冬日里冷清的乡村带来了热闹祥和的氛围。
切格尔村成立了6支文艺小分队,每家都有人参与,包括相声、豫剧、模特队、歌舞队等,并请来县文工团演员给大家现场指导。对村民来说,每周一次的农民文艺汇演,已经成为不少人的日常期待。大家结合乡村文化、传统民俗,唱歌跳舞、说相声、唱戏曲,文艺能人纷纷登台献艺,好不热闹。
丰富的乡村文化活动,不断滋养各族农牧民的精神生活,激发乡村发展的思想力量,作用不可小觑,这离不开我区几年来对基层文化阵地的大力构建。借助“访惠聚”驻村工作,各地持续完善乡村文化服务设施,村民活动室、文化书屋等场所陆续建设起来,为各族农牧民享受文化、娱乐、教育等资源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农闲时节走在村里,“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持续举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读党报等活动让村里“书声琅琅”,体育比赛等各类文体活动一场接着一场,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村里的笑声多了,村民的精神面貌改变了,团结和谐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基层的思想文化阵地正变得越来越牢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灵
走进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孩子们在这里学习京剧、二胡、古筝、书法、国画等传统艺术,给学校增添了更加浓厚的文化气氛。校长库尔班 · 尼亚孜说,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要让孩子先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孩子们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让孩子未来的路走得更远。
这样的景象,在我区的乡村学校,尤其是各地近年来大力建设起来的农村幼儿园中,已经成为常态。孩子们从小诵读经典、学习艺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滋养,使广大乡村的文明塑造和文化传承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日渐浓厚,村子里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越来越广泛,“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日渐深入人心,村民道德建设不断加强,乡村道德文化建设正在改变着乡村内在,改变着村民思想,塑造着更加文明的乡风。
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
村规民约曾经是很多传统乡村实现有效治理的基本遵循。今天,不少乡村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既吸收传统文明、又容纳了现代理念的新村规民约,成为新时代塑造文明乡风的行动指南。
今年,和田地区墨玉县吐外特乡库特来木村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制定《村规民约》,从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乡风文明、义务教育、环境卫生、惠农政策、尊老爱幼等方方面面作了相应规范,清晰细致、有奖有罚,使得村民心中有规矩、做事有标准。村里利用夜校学习、组织座谈等形式组织村民学习,帮助大家树立文明生活、规范行事、团结进步的理念。老党员麦丽开再迪罕 · 艾合麦提说:“大家一起学习、遵守村规民约,让村规民约真正成为所有村民共同的行事准则,不再成为‘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摆设。”
在更多的乡村,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致富能手、创业标兵、文明诚信农户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正在积极开展,“文明乡风进农家”等活动浸润着越来越多的人,剪纸、墙绘、农民画等乡村宣传载体正讲述着新时代的乡村风貌,文明的乡风正在融入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