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牧歌》上映5天引观众共鸣

2018年12月03日 10:02   来源:都市消费晨报

  都市消费晨报讯(记者刘萌萌报道)在暴风雪肆虐的山区牧道上,转场的队伍艰难前行,马背上的孕妇突然临盆,牧民们用3匹骆驼围成产房,迎接新生命的到来……11月30日,在乌鲁木齐美亚大光明国际影城的影厅里,漫天风雪、惊心动魄的开篇,让观看影片《远去的牧歌》的首府影迷方娜感叹:“一开头就把我吸引住了,后来数十万人畜转场的场面更是壮观。”

  自11月28日上映的新疆本土题材电影《远去的牧歌》5天来超9500人次观影,票房31万元,在有众多进口大片的首府电影市场里斩获第三的好成绩。这样一部无流量明星、无大制作、无大IP的本土电影究竟有何魅力?看看观众和主创怎么说。

  引发新疆影迷共鸣

  《远去的牧歌》于11月28日在新疆上映,记者从新疆人民剧场、人民电影院、美亚巨幕影城、十月影剧院等影院了解到,影片刚刚上映3天,观众观影热情高涨,很多影院黄金时段场次出现满场,各大影院也加大了排片量。“游牧风光,大规模转场,人为适应自然而进行的迁徙,太震撼。”“被爷爷和老鹰的情感所感动,对转场的记录特别具有文献价值。”这是新疆观众的观后感。

  《远去的牧歌》由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以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时间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跨越到今天,故事围绕新疆草原牧民胡玛尔一家人游牧生活的变革展开,全片分为“冬(1980年代中期)”“春(1990年代中期)”“夏(2000年代中期)”“秋(2010年代中期)”4篇。讲述了哈萨克族牧民四季转场逐水草而居以及改革开放后生活发生崭新变化的故事。

  从《远去的牧歌》9月在北京首映,“90后”教师努尔古力就期盼着这部电影在新疆上映。上映第一天她就立刻前往影院观影,她说:“儿时的经历都在片中重现,我家在昌吉木垒县,影片中很多画面都在我的家乡取景,看到那美丽的大草原,听到动人的《黑走马》,勾起了很多回忆。”努尔古力说,想给每一位参演人和导演组一个大大的拥抱,感谢他们。

  11月30日,在美亚大光明国际影城(小西门店)影厅门口,前来等待观看电影《远去的牧歌》的观众排起了队。“今天我们影院安排了8场放映,到下午3点左右,很多下午4点、6点场次的票就卖光了。”影院店长梁杰介绍,3天来,每场的上座率都在50%以上,观影后影迷的评价也非常好。

  “《远去的牧歌》是部很正能量的本土电影,不少观众是被题材吸引来的,周六、周日我们影院特意开了一个专厅,每天大约放映5场次,预售效果不错。”人民电影院工作人员说。

  转场幕后动用30余万头牲畜

  这部影片为何能够打动观众,并为之纷纷点赞?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部以文传情,以文植德,又充满真情的作品,满足了观众的欣赏品位和精神追求。

  导演阿迪夏·夏热合曼说,影片从策划立项到拍摄完成前后历时近3年,经过数十次横跨新疆几个地州的大规模转场,只为向观众展现最美的雪山松林、高山草场,以及在夏季牧场幸福生活的生动景象。

  阿迪夏透露,对于冬季部分取景,剧组特意选取了一个木垒县半平坦半峡谷的地方,动用了各类牲畜30余万头聚集在一起进行拍摄。拍摄时还将几十家牧民集合到一起,用6台摄影机、4台航拍器拍摄。

  对转场之路的艰辛,《远去的牧歌》的演员在拍摄过程中深有体会。在影片中扮演女主角阿迪夏的演员马尔江·巴依吐肯说,在转场途中,阿迪夏的丈夫在暴风雪中离去,而马尔江也在拍摄一个转场的戏份时,从马背上摔下来被一块凸出的岩石撞成腰部骨折。“饰演该片女主角最大的压力是需要展现一个中年妇女到老年人长达40年的变化,还有就是在拍摄一次转场时,我不小心坠马受伤,躺了3个月身体才恢复过来继续拍戏。”马尔江说,整个拍摄经历过狂风大雪,也经历了烈日炎炎,只为向观众呈现牧民真实的生活形态。

  “影片完整讲述了40年来生活在新疆大地上的牧民们生活之变。结尾,过去转场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和高速公路。当过去靠骆驼背起家当和驱赶转场的羊群变为已由一辆辆汽车承载转运时,每个人都欣慰地笑了。”饰演男主角胡玛尔的海拉提·哈木说,改革开放,给牧民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

  “影片注重挖掘游牧文化丰厚的内涵,展现新疆冰峰雪山、森林草原、古村旱田、戈壁沙漠、胡杨草滩等独有的自然景观,同时生动展现了牧民当下的新生活。这部电影在影院上映后会让更多人认识新疆、了解新疆、渴望新疆,这对推动新疆旅游产业大发展来说,是一股重要的力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人员说。

[责任编辑: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