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志忠:

【人物·我与改革开放 口述实录】昔日出门艰难 今朝乐享旅途

2018年12月06日 11:04   来源:新疆日报

2013年,李志忠与考上大学的女儿一起乘飞机去内地前在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合影。 图片由本人提供

  我1965年出生于兵团第二师36团。上大学前,没有出过远门。当时,出远门很难。上中学时,班上住在阿尔金山山区的同学,从家到学校要走200多公里的土路,一学期只能回一次家。

  1983年9月,我要到乌鲁木齐上大学时,从36团乘大巴车前往库尔勒市坐火车。那时候的路况很差,车上还备着木杠,因为途中,车轮会陷到沙子里,要在轮胎底下垫上木杠才能开出来。500多公里的路程,要走3天。我第一次出远门,没有经验,因为行李箱太大,买了火车票却不允许上火车。在库尔勒市滞留了1天后,我不得不改乘汽车赶往乌鲁木齐。我记得非常清楚,第一次从36团到乌鲁木齐,我用了5天时间。就这样,我还庆幸旅途是顺利的。因为当时,长途班车少且座位有限,是很难买到票的。那一次,我买票很顺利。

  在乌鲁木齐上大学的几年,我既想回家又怕回家。坐火车到库尔勒市,虽然车要走9个小时以上,但还算顺利。但是,从库尔勒再到36团,一般要花好几天的时间。当时,长途班车每3天到5天发一趟。如果赶不上,就得在库尔勒车站拥挤的旅店里住上几天。

  1987年,我的父亲病危。老人一心想安葬在内地老家。但当时,只有一定级别以上的干部在公务出差时,才能买卧铺票。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我四处求人,铁路部门因我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伤残老兵,才破例给他卖了张软卧车票。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执教,时常去喀什、伊宁、塔城等地给函授办学点的学生讲课。那时候,都是坐大巴车,去伊宁、塔城单程就得10多个小时,甚至20多个小时,去喀什单程就得三四天,非常辛苦,也耗费时间。上世纪90年代,我开始去北京、上海等内地城市的高校进修或者参加学术交流,当时坐火车去北京得花60多个小时,虽然有飞机,但机票很贵,根本买不起。

  这几年,我去内地或是疆内城市,一般都选择坐飞机。2012年,我与当年的同学自驾回36团。1000多公里的路,我们只花了一天时间。今年,若羌县也通了飞机。我以后再回家探亲,就更方便了。

  过去出门,从排队买票开始,就意味着遭罪。现在,火车、飞机都在网上订票。出差途中,花在路上的时间很短,也能吃好饭睡好觉。在沿途,还能拍拍照、看看书。出门,成了一种享受。近几十年来,交通发展太快了。出行难,已经成了历史。

  (新疆日报记者李道忠整理)

  【人物档案】

  李志忠1983年考入新疆师范大学,后留校执教至今。30多年的出行经历,让李志忠切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新疆交通状况的巨大变化。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