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兵团农田残膜治理有了新方案

2018年12月19日 10:03   来源:新疆经济报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于梦冉 通讯员吕阳报道)农田里残留的地膜,不但破坏生态环境,还对土地和农产品质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断尝试新方法和新技术,并取得了成效。

  这两天,兵团第三师49团10连的植棉大户库尔班心里美滋滋的。别人都在为回收残膜发愁,而他今年使用的高强度地膜和新秸秆残膜联合粉碎回收机,不但省时省工,回收效果还非常好,引来不少村民观摩。

  库尔班说:“以前的机器回收三四遍也收拾不干净,最终还是需要人工捡地膜,现在有了这项新技术,大家明年都不愁了。”

  农田残膜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35年前兵团人把第一张地膜铺到地里就一直不停地探索着残膜回收课题。以往农作物采收后,要先将秸秆粉碎还田,然后再用搂膜机在地里来回耙好几遍,把残膜搂到地头,或者组织大量人工捡拾残膜,费时费工不说,残膜回收率还不高。

  今年,由新疆农垦科学院研发的农田秸秆、残膜粉碎回收联合作业机投入使用后,不但简化了残膜回收的作业流程,配合高强度膜的使用,在确保残膜连续完整回收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做到膜杂分离,便于回收再利用。

  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研究员王序俭说:“残膜回收机我们研制了20多年了,现在这款机型已经进入到产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阶段,它的主要特点是,地上捡膜率可以达到95%,作业费一般是每亩40元。”

  据介绍,新机型只有配合新地膜使用才能确保农田残膜的高回收率。一张薄薄的塑料膜,经过七八个月的风霜雨雪和高温暴晒,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拉伸、撕裂性能。

  目前,高强度地膜使用成本虽然比普通地膜每亩高25元,但是配合新型秸秆残膜粉碎回收联合作业机使用后,棉花产量、品质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农机使用费、残膜回收分离费也会下降,生态保护的红利将进一步得到释放。

  据统计,2017年兵团覆膜作物面积为1184.08万亩,地膜覆盖面积已占总播种面积的70%,地膜使用量近7万吨,农田“白色污染”正在逐年加重。作为全国最大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兵团从今年开始实施农田残膜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力争到2020年,当季地膜回收率达到95%以上;耕层残膜含量逐年减少;残膜回收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回收再利用体系全面建成。

  现在,库尔班农田里的残膜和秸秆已经被加工成了高档环保建材和精美的礼品包装盒,市场前景广阔。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