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回首当年·老物件】存折:记忆中的“钱袋子”

2018年12月19日 11:12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傅翔龙摄影报道)“那时候去银行存款,就是一个手写的小本本。”48岁的杨梅回忆起小时候和母亲去存钱,那时候的银行叫储蓄所。如今在乌鲁木齐市高铁片区管委会绿谷社区工作的杨梅不怎么去银行了,大多数业务在手机APP上就能完成。改革开放40年,她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发生着深刻改变。

  1989年,19岁的杨梅在八钢车间食堂上班,每个月工资80元。

  在她的印象里,母亲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一趟储蓄所,每次存钱都会用手绢将存了好几个月的钱包好,装在衣服内袋里。对银行的印象,就是每位营业员桌上都放着算盘。存好钱,母亲把从储蓄所拿回来的一个手写的小本本,放在家里最安全的地方。

  杨梅笑着说:“那时家里的财务由母亲管理,我每月发的工资都交给母亲。直到我结婚,母亲说这是你的存款,给了我一个小本本。”

  1993年,杨梅结婚了,在家里她负责管钱。她也像母亲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存一次钱。银行的储蓄单也变成了一本电脑打印金额的存折。

  不知道过了多久,当她再次去存钱的时候,营业员告诉她,存折可以更换为银行卡,存取钱很方便。杨梅笑着说,现在每个银行都有自助柜员机,存取更为方便。

  后来杨梅又学着用网银U盾。直到有一天,杨梅22岁的儿子告诉她:“妈,你该学学手机支付了。”每月的工资,儿子也是交给杨梅,但不再是现金,而是直接把工资转到她的手机支付宝上,说现在买东西都用手机支付。

  用手机支付安全吗?钱会不会从网络上被盗走?杨梅对手机网络支付,带着疑虑和担心。

  “学会了才知道有多方便。”杨梅说,已经很久没有去过银行了,发工资、转账都是在网络银行上解决,购物支付,用手机扫扫二维码就能支付。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