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程让孩子爱上课堂

2018年12月25日 10:49   来源:新疆日报

12月18日,乌鲁木齐市第53小学的学生在国艺馆内学习茶道。

  新疆日报讯(记者傅翔龙 汤永摄影报道)用特色课程吸引学生,让孩子爱上课堂,已成为乌鲁木齐市不少学校的共识。特色课程“特”在哪儿?近日,记者走访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天山区和水磨沟区的部分学校。

  把菜园搬进了学校

  达坂城区教育局局长、达坂城中学校长白亚丁告诉记者,这里的学生多是农牧民的孩子,学校格外注重劳动教育。

  达坂城中学校园里,有一片2亩地的菜园,学校给每个班分一垄地,要求各班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这里,孩子们自己种植蔬菜、自己管理、自己采摘。在收获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

  达坂城区还充分利用该区优良的自然资源,开设科技类特色课程。

  12月8日,达坂城中学七年级学生马亚鹏和4个伙伴,正在科技指导老师师彦龙的指导下,在创客空间工作室组装第三代光电卡丁车。

  “除了有蓄电池,还加装了太阳能板,可以为蓄电池充电。”马亚鹏兴奋地介绍,时速40公里,充一次电可以跑50公里,承载两个成人没有问题。4个小时后,有400多个零部件、可拆卸的第三代光电卡丁车,在孩子们的手里组装完毕并顺利开行。

  在达坂城区青少年宫的科技展示厅里,模型风力发电机、美丽乡村 · 太阳能多层面利用展示沙盘等整齐排列,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的作品。

  达坂城区高崖子牧场小学如今已是青少年天文科普实践基地,小学所在地空气质量优良,光污染极小,晴天数非常多,具有得天独厚的天文观测气象条件。

  8月11日,是今年我国能观测到的唯一一次日食日。这一天,全国众多的天文学家齐聚高崖子牧场小学,为孩子们讲解日偏食的知识,指导孩子们观测日食,激发了青少年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日前举办的亚太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赛区选拔赛上,达坂城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代表队获得小学组“商队远征”一等奖和三等奖、幼儿组“中国梦 · 航天梦”二等奖,该中心也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及优秀指导教师奖。一次荣获这么多奖项,在达坂城区教育史上还是首次。

  白亚丁说,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更容易理解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同时科技的力量为孩子们打开智慧的大门,让他们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2月8日,乌鲁木齐市达坂城中学的学生在试跑第三代光电卡丁车。

  跨学科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乌鲁木齐市第59小学正在践行“水润童年 · 墨蕴精美”的跨学科学习新模式。教学体系从单一的学科授课制向跨学科学习模块转化。

  59小三年级的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是历经一年半打磨出的“润美课程 · 水精灵”。它依托语文基础课《七颗钻石》,配之以拓展课程的《道德经 · 上善若水》、数学课的《统计》、品德课的《水的分布》、科学课的《水的三态变化》,营造了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情景,“配方”新颖,“包装”时尚,这样的课上起来让王凯感觉“营养丰富味道又好,让我爱上了‘水精灵’”。

  校长薛光彬说:“学生在主题课程下进行跨学科学习,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知识,打通了学科边界,连接了课程学习与社会生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月7日,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的师生在课间打篮球。

  像超市购物一样选择课程

  “我们不能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更不能把他们培养成只会学习的机器;不能只注重我们眼中的孩子的未来,而忽视了孩子的现在。”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校长朱永校说。

  在一小,孩子们打破班级界限,利用每周半天的时间,在各学科老师的帮助下,就像去超市选择喜欢的物品一样选择喜欢的课程——童心合唱团、古筝、民族舞健身操、街舞、电子琴、京剧、花样篮球、乒乓球、武术等。

  “体音美类特色课程的教师队伍全部是专业老师,已经形成了各自的专业体系,在自治区和乌市的各类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朱永校说。

  12月18日午间,一年级学生马钰轩正在书法教室里练习书写长达4尺的楷书条幅。朱永校对这个已有4年书龄的少年有个期望,“再打磨一两年,我准备让孩子来写我们的校训‘明理厚德’,并把他的作品篆刻在校园里,这比请书法家来写更有意义!”

  这里有一批“小书虫”

  乌市第53小学的办学理念非常内敛:润物无声、教化有情。

  作为乌市第一所经典诵读实践校和中华经典诵读全国优秀学校,16年来,这里的师生每天午读时间按年级共同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经典,还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专门定制了阅读记录卡和阅读考级项目,孩子们按等级分别获得“小书虫”“小书童”“小书生”“小书仙”等称号。

  正是有着这种浓浓的读书氛围,六年级二班学生缑怡静已经把《红楼梦》通读了5遍,从小学二年级至今,这个12岁的小姑娘,在全国作文比赛中屡获大奖。她主动到校图书馆当管理员,借阅了不少于1000册各类图书。“像这样的学生,在我们班不是一两个,基本上每个学生每年都能读80到100本书。”六年级二班班主任朱亚荣告诉记者。

  不只是阅读,53小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在校内的国艺馆开设了剪纸、茶道、篆刻、刺绣、编织、国学礼仪等课程。

  校长杜红芳说:“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放下功利心,我们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培养出未来的大家,而是给孩子们提供养分,让孩子有机会发现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

  “只有经过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被学生有效吸收,从而融入自己的血脉。”杜红芳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深深地扎根于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