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2019年01月15日 15:07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郭文惠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对中华文化有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将文化自信厚植于每个人的心里。这其中,必然包括广大农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支撑。

  文化作为人的精神力量,能够起到铸魂化人的作用。只有让村民生活富裕起来、精神振奋起来,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实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繁荣兴盛乡村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这说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未来。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对中华文化有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将文化自信厚植于每个人的心里。这其中,必然包括广大农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支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维护农村意识形态安全,激发乡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实现这一目标,大力推进我区乡村文化振兴,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在加强思想教育、倡导文明新风、发挥主体作用、畅通文化传播上下功夫。

  加强思想教育,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党治国理政新境界、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思想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事实证明,科学的理论只有被人民掌握,用之于实践,才会显示真理光芒,产生强大力量。推动文化振兴,就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天山南北化为生动实践、在各族群众中成为自觉行动,真正落地生根。

  要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万家”活动,依托各级宣讲团(队)、“草根宣讲员”、“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干部职工等力量,持续开展面对面宣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农民头脑,努力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乡镇为单位,支持组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会、学习小组等,培育一批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示范点,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决做到新疆距离首都北京虽远,但自治区党委、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心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地贴在一起、紧紧地连在一起。

  倡导文明新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离不开政治思想的指导,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政治建设都是文化建设的前提,同时文化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着灵魂主导的作用。乡村文化不仅具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蕴含的优秀品质,蕴含着淳朴习俗和优良美德,而且也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体现了乡村居民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乡村居民发展乡村文化的奠基石和指路明灯。我们要在发展乡村文化过程中,保留乡村文化中积极、健康、上进的部分,去掉封建落后的部分,让乡村文化朝着适应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要发展乡村文化,就必须提高乡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

  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团结教育是政治建设,也是文化建设。我们要利用周一升国旗、文化大舞台、农民夜校等载体,通过微党课、微宣讲、现身说法、文体活动等形式,强化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新疆历史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自觉地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将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农村全面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建立农村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使各族群众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在实用的专业技术、农业发展理念、农业文化等方面提升其素养,更需要引导他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农民。我们要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深化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致富能手、创业标兵、文明诚信农户等群众性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倡导新风尚、树立新气象、建立新秩序”活动,弘扬诚信光荣、劳动伟大、懒惰可耻的观念,树立现代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作用,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婚育观、教育观、致富观,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深入开展科普知识宣讲,推进农业实用科技知识进村入户,引导农民崇尚科学,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培育乡村文化队伍,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是农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农民的精神风貌,正是乡村文化的外在体现。农民的精神风貌提升了,乡村振兴就会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需要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能。

  乡村文化振兴,必须重视培育基层文化能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加大对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乡村文化能人”的宣讲能力、理论水平,让他们更好地宣传教育其他群众,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示范带头作用,动员更多群众走上舞台,自我提升、自我教育、自我净化。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扶持引导业余文艺社团、民营剧团、乡村文化人才广泛开展创作活动,活跃繁荣乡村文化。

  同时,要不断探索“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径,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能力,培养培育新时代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畅通文化传播,打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文化振兴,就要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打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三个关键词:基本、标准化、均等化,就是立足基本国情,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着眼点都是补短板、促平衡。“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国家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着力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措施概括起来说,就是四个“有”。一是有标准,即《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这个标准对城乡基层群众可以免费享受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数量都作出了具体规定。二是有网络,使服务可以通达各地、通达基层。三是有内容,积极运用多种手段,为基层社区提供日益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四是有人才,靠人才来建设公共文化。这就需要各地结合实际,用好国家政策,加大乡村文化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促进乡村文化健康顺利发展。

  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畅通文化传播的必要手段。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东风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及农村广播大喇叭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万村千乡文化产品惠民行动、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三是发挥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巴扎舞台作用,落实乡镇文化站职能,健全文化站所专兼职岗位,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相关待遇政策。四是推进“四馆一站”免费开放向乡村延伸。建成覆盖全面、功能齐备、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作为人的精神力量,能够起到铸魂化人的作用。只有让村民生活富裕起来、精神振奋起来,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实现。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