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爱拼才会赢”的最美旋律

——泉州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对口援助昌吉市两周年纪实(上)

2019年02月12日 16:41   来源:昌吉日报

  天山网讯(通讯员潘海阳 胡晓丽报道)一头是东南沿海的“海丝”重要门户福建泉州,一头是西北边陲的“陆丝”经济带核心区新疆昌吉,泉州和昌吉市两点结成一线,延续和升华了两地割舍不断的丝路情缘,诉不尽的是“刺桐丁香共芬芳,泉昌两地一家亲”的援疆故事。

昌吉市第十四小学学生在做课间操。

  自2017年2月28日入疆以来,泉州市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及第六次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在泉昌两地党委、政府及福建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项目援疆保民生、产业援疆助发展、智力援疆结硕果、情感援疆促交融、干部援疆树形象”的思路,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民生促和谐、发展经济保稳定上,发扬爱拼敢赢的泉州精神,以“钉钉子”的韧劲干事创业,以实际行动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时代问卷,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援疆成果去接受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检验,有力地促进了昌吉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树立了“刺桐花红昌吉”的泉州援疆品牌。

  产业援疆见实效 由“输入式”向“造血式”转变

  泉州援疆指挥部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强化精准扶贫举措,重点打造庙尔沟乡和谐一村、二村生态宜居示范乡村,多渠道帮助牧民就业创业。在泉州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和援疆基金的大力扶持下,庙尔沟乡和谐二村1500平方米的民族手工刺绣基地已经完工并进入装修阶段,将于2019年6月左右正式投入使用。该基地可以整合周边6个小合作社,统一商标、统一产品标准,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带领周边300多名牧民发家致富。谈到今后发展时,民族手工刺绣合作社社长沙贝拉激动地说:“在泉州援疆指挥部的帮助下,我们多次前往福州、厦门、泉州等地考察学习,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现在我们合作社的产品有钟表与刺绣结合,有钱包、香包等小巧型刺绣,赢得了内地客商赞誉,许多哈萨克族姐妹不出家门就可以赚钱了。”从一个家庭妇女到闻名遐迩的哈萨克族“美绣娘”、一家刺绣合作社的社长,沙贝拉告诉笔者,这些成长离不开泉州援疆干部们的真情真心援助。她满怀希望地说,通过泉州援建的这个刺绣基地,有望吸引更多的绣娘走上致富道路,共同绣出精彩幸福好生活。此外,泉州援疆指挥部还在和谐一村积极推动美丽乡村规划,积极发展“阿肯阿依特斯文化大院”等宜居宜业的特色庭园经济。引进泉州援疆企业在昌吉国家高新区创办骆驼奶加工业,解决庙尔沟乡等牧区骆驼奶源销路问题。通过以上举措,带动牧区养殖业、旅游业、种植业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人口,提高牧民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泉州产业援疆工作围绕“产业援疆扩大就业”要求,强化平台渠道搭建,变“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化。通过全疆首个援疆促进会--昌吉市泉州援疆促进会这个“以会招商”平台,多次举办项目考察和招商推介会,吸引恒安纸业、汇京汽车等2家会员企业增资6.7亿元扩大再生产,晶刚涂料、中成泵阀、优欧建材、养宝生物科技等9家企业签订协议,计划投资5.3亿元。积极发挥昌吉市和昌吉国家高新区“优惠政策洼地”平台效应,积极利用“在疆商会”平台实地走访浙江、福建、四川、重庆、河南等地,引进企业23家,计划投资62.3亿元。“飞地经济”取得新进展,泰和装配建材、尚诚服饰、莲福织造等4家企业分别落户霍尔果斯和吐鲁番,总投资2.5亿元。以上项目投产运营后,可新增就业岗位2500余个,新增产值50亿元。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平台举办项目推介会,构建泉昌旅游合作体,带动昌吉旅游产业发展。双方商定,以两地的旅游协会为依托,互送客源,互相宣传,互动推广。在华侨大学举办昌吉市全域旅游高级研修班,同时积极带领昌吉市旅游企业参加泉州市举办的各种展览活动,比如惠安的石博会、安溪的艺博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这些产业援疆平台的积极推动下,一家又一家企业在昌吉落地生根,它们不仅为昌吉创造了可观的税收,更带动了当地农牧民的就业,产业援疆工作取得明显实效。两年来,产业援疆促进受援地经济发展作用逐步凸显,进一步为当地的产业升级换代注入了新活力,增强了受援地的经济自我造血功能。

  项目援疆惠民生 提升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

  泉州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入疆两年来,一个个惠民生、强基础、促发展的民生援疆项目相继在昌吉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造福一方,“刺桐花红昌吉”已成为铭刻在昌吉市广袤大地上的大爱名片。

泉州援建的庙尔沟乡刺绣基地。

  教育援疆是最大的民生工作。新建的占地60亩的高配置小学——昌吉市第十四小学,有音乐、美术、科学、计算机等专业教室,60平方米花房让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绿色生命的气息,300米标准化塑胶操场大气平整。学校由泉州市投资3650万元,于2017年投入使用,成为昌吉市面积最大的小学,学生从原来的200人增加到现在的1600多人。

  住进援疆安居房,过上幸福新生活。得益于泉州市的援疆项目——残疾人危房改造,陶新明一家搬进了新建的80平方米的抗震安居房。 “我以前住的土房子,住了30年,一下雨房子就漏水,现在援疆资金给我补助了5万多元,而我只要掏1万多元,就能住上这么好的砖房,我心里非常高兴。” 陶新明满怀感激地说。如今,走进和谐村,一座座新房好似一幅幅恬静悠然的山水画舒展开来,一栋栋别具民族特色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一个个标准化的养殖小区布局精巧,一条条宽敞的道路从新村穿过……据了解,2017年,昌吉市庙尔沟乡和谐一村人均收入15408元、和谐二村15469元,“人均收入相当于这个村搬迁下来之前在山区生活时的3倍,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很大地提升。”

  水龙头里流出幸福泉。11月的昌吉,室外早已是冰天雪地,但阿什里乡的牧民定居房内却温暖如春。“现在好了,泉州市援助我们村搞起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只要拧开水龙头随时都有。以前没水时家里只能养一头牛,现在我家里养了30多头奶牛,一天生产三百多斤牛奶,一年下来,有十几万元的收入。”昌吉市阿什里乡53岁的牧民穆拉提高兴地对笔者说。受益于泉州援建项目的还有昌吉市六工镇的1万多户居民,他们的4万亩耕地因为解决了灌溉问题,得到了有效利用。

  文化润疆谱新篇 促进文化交流交融

昌吉市民在滨湖河公园《昌吉泉州双城赋》碑石前驻足观赏。

  文化润疆也是泉州援疆工作的一大重点。为推动“全民阅读书香昌吉”文明城市建设,泉州援疆指挥部援助100万元在昌吉市中小学建立20家泉州援疆书屋,助力中华传统文化普及。投资280多万元的泉州风雅颂书局落户昌吉,专门设立泉州文化作品展示专柜宣传推广泉州城市人文,并以书局为阵地,开展“泉昌情悦读思享会”。邀请前几年在钓鱼岛维权保钓事件上的中国船长詹其雄来昌吉作了反对分裂、维护主权的读书分享会。两年来共举办活动8期,参与群众达900余人次。选送援疆题材《抉择》和《梦》参加自治州“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获二等奖并到全州各地进行巡回演讲。重达70吨的《昌吉泉州双城赋》石碑坐落滨湖河中央公园,成为一处人文景观,吸引众多市民驻足拍照留念。开展泉昌情20年媒体采风行动和文艺作品征集表彰活动,让昌吉各族干部群众切身体会和感受泉昌情20年援疆成果。开展泉昌丝路文化夏令营活动,互邀泉昌两地学生到各自城市游学,共同领略丝路文化,共同绽放“泉昌一家亲”民族团结之花。

[责任编辑:赵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