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疆支教,是我此生做过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2019年02月22日 09:51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余梦凡报道)2月21日,一篇题为《阿勒泰的另一个角落》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8000多字的支教回忆中,笑点和泪点打动了很多读者。这名支教教师是谁?现在在哪里?还会再回阿勒泰吗?当日,记者联系到故事中的主人公——曾在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支教一年,现任职于《中国青年报》的记者马宇平。

  “时隔5年,当初我支教时带过的学生,现在已经和我当初支教时一般大了。”2月21日,人在北京的马宇平在电话那头说,“到新疆支教,是我此生做过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今年年底,我还要再回到新疆,回到阿勒泰。”

  到新疆看看支教前辈口中的“美好”

  2013年,还在南开大学就读本科的马宇平放弃了保送硕士研究生的资格,来到距离家乡天津3000多公里的阿勒泰市。

  到阿勒泰市时,刚满21岁的马宇平要带只比自己小5岁的112名高一学生。说起为什么要到新疆支教,她的回答是:“研究生迟1年可以再上,可是从阿勒泰支教回来的学哥和学姐,全都会用‘太美好了’形容这个地方和这段经历。有多美好?我太想去看看了,不然会成为一辈子的遗憾。”

  蓝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路边开放的花朵,让这位头一次离家如此之远的姑娘对这座城市留下“风景美”的初步印象。来阿勒泰市的第二天,被当地老大爷追了200多米归还她那张插在自动取款机上忘拔的银行卡,又让她对这座城市发出“人也美”的感慨。

  在支教的1年时间里,马宇平利用休息时间去了阿勒泰地区的6县1市。夏天的喀纳斯很美;到了吉木乃口岸,对祖国之大有了更深的体会;阿勒泰冬天的积雪厚度能没过膝盖,景区里的牧民憨厚又实在……电话那头,马宇平对这些美好如数家珍。她说,这些体会连同和学生相处的美好时光,是她此生最美的回忆。

  是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

  在来新疆前,马宇平对支教有很多想法,比如支教应该是轰轰烈烈的……等真正开始支教,简单而忙碌的生活不断重复:早读、上课、改作业、备课。脚踏实地上好每一堂课,成了她心中更重要也更切实的想法。

  刚去支教,有学生去办公室找马宇平,年级主任说了一句“你们马老师去领新书了”。这句话传到班里变成了“玛丽老师”,加之马宇平教的是英语课,“Mary”就成了学生对她的“爱称”。

  如今马宇平的学生已经到了上大学的年纪,他们分布在祖国的天南海北。112个学生中有30多个还和她保持联系。2月21日,在北京科技大学就读机械工程专业的阿亚库孜·吾那尔通过微信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截图,内容为2014年4月15日微信收藏的马宇平照片。

  结束支教前,英语课代表沙塔娜·叶尔肯送给马宇平一本厚厚的手工相册。21岁的沙塔娜目前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她说:“马宇平是我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老师让我在上高中时就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目标,我也想变成像她一样优秀的人。如果没有她,我可能对英语不会这么感兴趣,她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朋友。”

  除了相册外,马宇平还收到很多送别礼,其中有一个光盘记录了全班学生在操场上大声喊着“Mary,Mary我们爱你,你永远是12班的大美女”的难忘瞬间。拍摄制作视频的学生胡阿提·吾兰,现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平面设计专业。

  从“你们新疆”到“咱们新疆”

  马宇平是天津人,现在在北京工作,只要遇到新疆人,她就会觉得“倍儿亲切”,主动上前问对方是新疆哪里人,问完之后还要告诉对方她是“新疆阿勒泰人”。

  采访过程中,马宇平会下意识地说“咱们新疆”,而不是“你们新疆”。说起抓饭,她会立刻说出“没有小菜的抓饭是没有灵魂的”,也会带着遗憾表示“离开新疆后再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抓饭”。

  支教结束后,马宇平经常会给学生寄明信片:“现在工作单位的邮编是多少我不清楚,但是阿勒泰市的邮编是836500,我一直都记得,不会忘。”

  “支教结束后Mary老师一直跟我们联系,收到她去台湾旅行时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写着‘我在这里想念着最北边的阿勒泰亲人。’”阿亚库孜说,“在我心中,也早已把这个从天津来的老师当成自己的亲人。”

  每当马宇平发一条微信朋友圈,就会有学生问她:“什么时候回阿勒泰?”这也成为她的一件心事。毕业后工作忙碌,只能每年和在北京上学的学生聚会一次,想回3000公里以外的阿勒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年年底吧,一定要回去一趟,看看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看看那里的雪,还有我曾支教过的地方。”马宇平说。

  说起这篇在网上引起热议的支教长文,马宇平说,把它写出来,是对所有有过支教经历人的致敬,“我想对关注的人说,如果有机会,请你一定要去参加一次支教,只有当你亲身经历过,你才会明白这一切是多么值得和美好。”

[责任编辑:王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