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26日 11:18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王晶晶报道)2月24日23时,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交通东路恰尔巴格乡安居二号小区门口的一排门面房,只有“范桂英鲜切面店”的灯亮着。
“媳妇,你歇着,最后这些我来装。”“我不累,你快去喝口水。”橘色的灯光下,范桂英忙着给新鲜的切面称重装袋,丈夫张学仁守在压面机前,将新鲜的面条整理好放在案板上。
49岁的范桂英是库尔勒市恰尔巴格乡萨依巴格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和同样经济拮据的张学仁重组家庭后,两人携手让日子越过越好。
“半路夫妻”惺惺相惜
3年前,前夫因病去世,一夜间,范桂英的头发白了大半。两个儿子都没成家,自己身体条件差,求职四处碰壁,她消沉不已。
朋友看范桂英这样,就想给她找个依靠,2017年,通过朋友介绍,范桂英认识了张学仁。56岁的张学仁曾在焉耆县经营过餐馆、从事过养殖,后因前妻罹患癌症家庭负担增加,2013年前妻去世,孩子们成家后,背负几十万元债务的张学仁来到库尔勒打工。
相同的经历,让两人感情升温迅速,2018年初,两人结婚了,新房是库尔勒市的一间出租屋。因为心脏病,范桂英脸上总是没什么血色,每顿只能吃小半碗饭。
“他就老劝我,媳妇,咱们要多多吃饭身体才能好起来,你好了我们两个人才能把日子过好。”范桂英说,在张学仁的悉心照顾下,她心情好了,胃口也大了,一顿可以吃下一碗饭了。“爸爸走后,很少见妈妈笑,叔叔来了,我妈觉得日子有了奔头,又开始笑了。”范桂英的小儿子说。
携手创业走向幸福
情感上有了归属,张学仁和范桂英也重启了对生活的信心。“我身上背着几十万元的债,也没有固定的工作,村上说给我办低保,我说我不要,我不但不要,还要把贫困户的帽子摘了。”张学仁说。
张学仁会做切面,以前都是在别人店里打工,范桂英提议,不如自己开个店吧。背负一身债务的张学仁,很难再借到钱,范桂英想到了村里的扶贫干部。
萨依巴格村村干部祖力胡玛 · 阿不力肯木说,范桂英说明创业的想法和困难后,她向村里的领导作了汇报。经研究,决定为他们申请扶贫小额贷款。很快,范桂英就申请到了2年内2万元的无息贷款。
贷款基本够交一年的房租,设备是张学仁朋友借给他们的,冷藏柜是范桂英妹妹赞助的,货架是张学仁妹妹提供的……
2018年7月,在大家的帮助下,范桂英鲜切面店开张了。张学仁负责做切面,总共做了7种粗细不一的鲜切面。范桂英则边给丈夫当助手边接待顾客:“我老公自己做的切面,没有添加剂……”渐渐地,老顾客越来越多。
目前,范桂英鲜切面店的固定客户有6家餐厅,每天大概有20公斤的需求量。老顾客马永泰经常从两三公里外的小区骑自行车来买面条。“切面好,吃着放心,最近才知道他们这么辛苦就是想要脱贫,以后更要经常来。”他说。
如今,范桂英鲜切面店每个月的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据祖力胡玛 · 阿不力肯木介绍,2018年,范桂英一家人均纯收入为10641元,已经脱贫。
范桂英说,脱贫不是她的终极目标,“我俩要拧成一股绳,先把债还了,然后再给两个孩子成家,而我们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