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结亲路 巍巍昆仑情——十四师一牧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

2019年03月21日 12:58   来源:兵团日报

结亲干部和“亲戚”一起包饺子。(资料图 摄于3月12日)

  天山网讯(通讯员山枫报道)自从和十四师一牧场的职工群众结对认亲以来,兵团种子管理总站的干部投入真情,把亲戚的大事小情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想办法、出主意。从帮助生病的亲戚住院,到充当老师教亲戚们识字,再到帮助亲戚化解家庭纠纷,一件件小事、一个个微行动,无一不在见证着亲戚越走越亲,情谊越聚越浓,终将汇聚起民族团结的大爱。

  昆仑出美玉。为此,兵团种子管理总站的干部辗转千里,来到昆仑山脚下的十四师一牧场,找到了比昆仑美玉更有价值的“璞玉”。

  笔者所说的“璞玉”,是兵团种子管理总站的干部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结识的一牧场的少数民族亲戚。他们外表普通,却有山一样的厚重内敛;没什么不寻常,却都有一颗美玉般纯净的心。在交往中,兵团种子管理总站的干部和一牧场的亲戚发生了很多值得记录的故事……

  布黑力其罕:第一次来乌鲁木齐

  一牧场的布黑力其罕和丈夫长期生活在牧区。在结对认亲时,兵团种子管理总站干部周玉堂和她结为了亲戚。

  一牧场三面环山,是高寒山区牧场,职工群众随季节迁徙放牧。这里距离和田市220公里,如果去乌鲁木齐市,必须先到和田市,再经1000多公里的车程才能到达。50年来,一牧场的很多职工群众一直守在牧区,从来没有走出大山。

  周玉堂和同事们每次来一牧场,就将拍到的乌鲁木齐市区的图片和视频给布黑力其罕看,把有趣的事说给她听。有次看完听完,布黑力其罕开玩笑地说:“乌鲁木齐很漂亮,和电视上看的一样,楼房那么多、车也多,不过,我们不能住在那样的地方,不然我的羊在哪里放呢?”

  在牧区生活50多年了,她一直想去外面看看,但一想到300只羊的放养和转场,出去转转的念头便打消了,这是她埋在心里多年的遗憾。

  布黑力其罕的邻居朋友喜欢到她家一起聊天,尤其是周玉堂来时。每当傍晚时,就有三三两两的邻居朋友来她家里,而她就成了大家的翻译。因此,沉寂的牧场上总有欢快的笑声相伴。

  但是欢快的笑声自从布黑力其罕嘴上长了血管瘤之后,少了很多。刚开始她的瘤只有豆子那么大,她没在意,2018年年初已经长到枣子那么大了,严重影响饮食和正常活动。昔日的笑容、笑声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寡言少语。

  怎么办?有病尽快治,不能延误!布黑力其罕的事就是结亲干部们的事。

  周玉堂和同事们立即将布黑力其罕的特殊情况向驻连工作队作了汇报,从牧场医院到十四师医院,最终转到了自治区人民医院。

  “手术很成功,过些日子就能出院,恢复好了跟正常人一样。”为布黑力其罕做手术的自治区人民医院颌面外科唐医生的话,让大家高兴不已。

  两周后,周玉堂去医院为布黑力其罕办了出院手续,布黑力其罕高兴地说:“我一直想来乌鲁木齐,但没想到会带着病来,谢谢你们。我能住院看病,多亏有亲戚在这,要不然我们不知道该找谁、怎么办?我想明天就回去,现在是产羊羔的季节,山上没人不行。”周玉堂再三劝说,并把她家的情况向连队作了反映,一切安排妥当,布黑力其罕和丈夫这才放下心来。

  周玉堂带着布黑力其罕两口子,参观了大巴扎、义乌小商品城、自治区博物馆,游览红山公园……在参观新疆农业科学院有机牛标准化示范养殖基地时,她和丈夫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4个人就可以养500头牛!”每到一处,布黑力其罕都会用手机录视频,“这是我第一次来乌鲁木齐,大开了眼界,了却了多年的心愿,我把录下的视频带回去给朋友们看看,和大家一起分享。”

结亲干部当代课老师,给职工群众上课(资料图片)。

  景岩斌:有幸当了一回老师

  去年5月下旬,兵团种子管理总站的干部去一牧场看望亲戚。刚一落脚,驻一牧场工作队便找到他们,说是支教的老师还没来,现在急缺老师,能否推荐一人,临时支教一段时间?连队有困难,结亲干部要尽力帮助。经过商议后,任务交给了结亲干部景岩斌。

  “临危受命”,景岩斌既激动又期待。但一想到授业解惑,便觉难以胜任。与工作队一起来的古丽见此情景,便主动请缨帮助。古丽曾在连队工作过,人很随和,有很好的“双语”基础和基层工作经验,她知道现在的群众想学什么,可以学什么。

  “不用担心,我们把平时掌握的语言文字,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大家能认、能读就可以了。”古丽递给景岩斌一本《农牧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手册》,通读了一遍,景岩斌翻阅了随身携带的《维吾尔语会话》,便着手准备。上课时间还早,时间比较充裕,教案完成后,热心的古丽帮景岩斌作了修改并补充了一些内容。

  上课地点在连部院内,教室由闲置库房临时改成,比较简陋,可容纳50多名学员。上课时间还没有到,院子里便已聚集了不少人,手里拿着课本。景岩斌拿起粉笔把字写在黑板上。“这个‘拉’念‘lā’”,景岩斌用双手做了一个拉伸的动作说:“你们能用这个字组词吗?”“拉条子”“拉面”,大家踊跃回答。

  景岩斌走下讲台,举起一位大叔的手,“我拉着他的手,大家手拉手”。景岩斌让学员们手拉手,加深印象。

  “这个‘饮’念‘yǐn’,饮酒,大家跟我一起读几遍。”“这个字和喝的意思差不多,饮酒、饮茶,也可以说喝酒、喝茶。”“‘又’是再一次的意思……”用形象简单的方法,景岩斌教会了大家十几个字。

  按照学习计划,第二节课和后面的几节课,重点学习日常交流需要掌握的用语。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让他们感兴趣。上完几节课以后,古丽建议分组学习,把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的学员,分为一组,要求当天教的字要会写;年纪大基础差的分在一组,要求会认读即可;不会的学员,由她来帮扶。通过这种方法,大家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持续一段时间的学习,职工群众都有了收获。大部分人都通过了阶段性考试测评。学与不学就是不一样,再与职工群众交流时,明显感觉流畅了。时间过得很快,由于工作缘故,景岩斌不得不暂时告别“教学”生涯。

  近日,古丽打电话告诉景岩斌,一连学员参加奴尔乡阿琪玛村兵地国家通用语言知识竞赛,获得了一等奖。

  侯新河:充当化解矛盾的“调解员”

  “赛丽姆罕·麦提塞伊迪,你别哭,慢慢讲,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侯新河安慰他的亲戚。电话的另一头,赛丽姆罕·麦提塞伊迪已经泣不成声。原来为了孩子的事,她和丈夫发生分歧,丈夫动手打了她。

  自从侯新河成了赛丽姆罕·麦提塞伊迪的亲戚后,同样的事情经历了好几次,“调解员”的角色侯新河也充当了好几次。

  赛丽姆罕·麦提塞伊迪有两个孩子,丈夫买买提如则·麦提塞伊迪今年47岁,比妻子大10岁,长期在山区放牧,只是过节时才回家看看,平时寡言少语,脾气暴躁、嗜酒。赛丽姆罕·麦提塞伊迪少有时间陪丈夫放牧,大多是在山下照看孩子、参加连队安排的工作和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班。她的儿子麦提亚库鲁·买买提如则今年5岁。初次见面时,麦提亚库鲁·买买提如则背着小书包,刚从幼儿园出来,小家伙很腼腆,不敢大声说话,答一句、问一句,扑闪着大眼睛。

  侯新河的维吾尔语说得不错,可以和亲戚简单对话,没多久就和赛丽姆罕·麦提塞伊迪一家熟悉了起来,聊的话题也较多、很轻松,但每当谈起儿子时,赛丽姆罕·麦提塞伊迪不愿多说。侯新河通过工作队了解到,他们夫妻聚少离多,丈夫一回家就喝酒,酒后训斥儿子,两人常为此吵架。

  随着来一牧场的次数增多,彼此有了更多了解。赛丽姆罕·麦提塞伊迪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提高很快,对儿子的教育更到位了。侯新河厨艺好,每次一到亲戚家就直奔厨房,一会儿的工夫,五六个菜就摆上了桌子。一家人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这个时候也是麦提亚库鲁·买买提如则最开心的时候,他最爱吃侯新河做的菜,食量比平时要大很多。

  去年肉孜节时,买买提如则·麦提塞伊迪下山回来,平时侯新河和他难得碰面,见面交谈后,随即开演了“煮酒论兄弟”,说到动情处,买买提如则·麦提塞伊迪慢慢敞开心扉。在他的传统观念里,儿子从小就该随他到山上放牧,长大后子承父业。但赛丽姆罕·麦提塞伊迪的想法与他不一样,她想让儿子好好读书,以后可以走出大山,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两人为此经常吵架。

  听完,侯新河恍然大悟,便把教育方面的优惠政策,如优秀学生可优先报考内高班、高考加分等告诉他,讲自己平时和孩子怎么相处,培养孩子的经验。买买提如则·麦提塞伊迪听得很认真,不时地问些感兴趣的话。

  打这以后,侯新河每次去亲戚家,就带上赛丽姆罕·麦提塞伊迪和孩子去山上看望买买提如则·麦提塞伊迪,还把收集到的科普资料,如养殖、肉品处理、包装销售等视频资料给他看。此后,侯新河接到赛丽姆罕·麦提塞伊迪或麦提亚库鲁·买买提如则的电话时,“投诉”少了,买买提如则·麦提塞伊迪回家的次数多了,酒喝的次数少了,回家后也开始去幼儿园接送儿子了。

  赶上侯新河去了,麦提亚库鲁·买买提如则便要求由他来接送。一提到爸爸,麦提亚库鲁·买买提如则告诉笔者:“我有两个爸爸,你说的是哪个呢?”“我也没想到,能由调解员荣升为‘爸爸’。”侯新河笑着说。

  前段时间,赛丽姆罕·麦提塞伊迪家里要装修,侯新河跟着忙前忙后,赛丽姆罕·麦提塞伊迪两口子说什么也不让他干,侯新河说:“这也是我的家,我做‘爸爸’的,也应该为这个家出点力。”

  亲戚越走越亲,情谊越聚越浓。巍巍昆仑山见证着隔不断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见证了各民族之间的真情。结亲中,一件件小事、一个个微行动,汇聚起民族团结的奔涌大潮,滋润着高远的一牧场。

[责任编辑:赵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