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职给权选强配优 天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续力新格局

2019年03月26日 10:59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记者张莉):“有周璐大夫在,我有信心面对未来。”尽管已经多半年没见,15岁少女穆耶赛尔 · 麦提如则对周璐大夫的亲近却丝毫未减少,她看向周大夫的眼睛里仿佛闪着星星。

  穆耶赛尔是天津“组团式”援疆医疗队接诊到的第一位确诊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而带给她康复希望和面对未来信心的周璐教授,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科,是天津市选派的首轮“组团式”援疆医疗队第二批26名队员中的一员。

  据悉,在中组部、国家卫健委统一部署下,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不断推进和发展。2016年4月以来,辽宁、湖南、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天津7个省市选派了多批“组团式”援疆医疗专家,支援南疆四地州和塔城地区、吐鲁番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等地的多家医院,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就在其中。

  2018年1月11日天津市卫计委与和田地区卫计委签署牵头单位帮扶协议,天津医科大学与和田地区卫计委签署人才培养协议,11家医院与和田地区人民医院签署“以院包科”共建协议,标志着“组团式”援疆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从“输血”到“造血”,“组团式”援疆医疗队的到来,让这里的一切都在改变。近日,央视网随天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媒体探访团来到和田地区人民医院进行了三天两夜的调研采访。这项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国优质的医疗服务,而且他们着眼的更加长远。

  给职给权 以院包科

  “按照‘以院包科’的要求,天津市卫生计生委为牵头单位,天津市共选派首轮二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共51名援疆专家,来自天津15家三级甲等医院,尤其是第二批26名选派队员,学历高、职称高、专业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曾有多名援疆专家担任着全国专业学会委员和常委职务,包含学科有肿瘤、消化、重症、检验、普外、胸外、妇产、眼科、内分泌、神经内科、感染、麻醉、放射、医政、护理等10余个临床及医院管理专业,覆盖医院近1/4学科和科室。”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常玉文对“组团式”医疗援疆不无感慨。

  “给职给权”是此次天津医疗“组团式”援疆在人才机制上的一大亮点。按照新党组通字〔2017〕100号文件精神,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党委对23名天津市“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队员充分给职给权,9名队员担任科室主任,14名担任科室副主任。“四大诊疗医学中心”首席专家均由援疆医疗人才担任,其余科室由援疆医疗人才担任科主任,原科室责任人委任常务副主任,通过充分给职给权,对援疆人才放手,充分使用等举措的实施,极大的发挥了专家主观能动性和专业特点。

  沈军,天津医疗“组团式”援疆医疗队队长,也是和田地区人民医院院长。在来和田之前,他是天津市口腔医院副院长,有着丰富的医疗、管理、带教、科研等多岗位经历,还曾于2013年参加过援藏工作。

  “和田在南疆面积最大,相当于三个浙江省的面积,深度贫困人口60、70万,体量和压力都不小。”2017年12月17日,沈军到任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后“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建设”。在他的带领下,在“组团式”援疆团队的帮扶下,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新成立眼科、架构建立了口腔科、肿瘤内科。

  “我们每做一台手术,每诊治一个病人,都是为了少送一个病人到自治区,少一个因病返贫的家庭。”26位来自各个医院的专家,20多个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和受援方精准对接,管理、治疗、科研、教学等等全面开展。组团式、院包科的模式充分发挥了组织的能量,系统性推进医疗援疆新格局。

  带教规培 留下不走的医生

  “我带了两个徒弟,一个叫陈可喜,之前有一定手术基础,但无法完成三四级手术;一个叫肉孜买买提,之前没有手术基础,但是他进步很快,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手术。他们都经历了一个不会到会,会到成熟的过程。”援疆眼科专家韩金栋表示。

  在“组团式”援疆工作的整体战略部署中,“师带徒”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援疆天津眼科医疗专家韩金栋和李岩不仅帮助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创建了眼科,救治了很多身患疑难眼疾的新疆人民,而且为他们留下了不走的优秀医生。

  在韩金栋医生的办公室里有一大袋子已经干透的和田枣,“患者送的,忙得总是忘了吃,就干了。”刚刚喜获二胎麟儿不久的韩金栋对孩子们总会多一份关爱。去年10月,从于田县来了一对母子触动了韩金栋的恻隐之心。“孩子4岁半有先天性白内障,他的母亲也是先天性白内障,虽然10岁的时候做了手术,但由于错过手术最佳时间(3岁以前)视力恢复得并不好。她不想孩子赴她的后尘。几经辗转来到我们医院。”韩金栋先是在和田现有条件下给孩子做了右眼,而后又带孩子到天津做了左眼手术。采访当天,正巧遇到母子两人来医院复查并感谢韩医生,“逢年过节我们都会打电话,孩子也比较依赖我。”

  来和田援疆的天津专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带的徒弟。眼科的李岩带吉丽胡马尔 · 依明和张丹丹、检验科的杨军带苏云福和贾馨兰、消化科的周璐带则丽帕 · 阿布拉和麦麦提艾力 · 麦麦提阿卜杜……

  “和田人民医院的消化科本来的建设就有一定基础,在临床上有很丰富的经验。我来到之后我们的优势互补和融合更胜于帮扶。”爽朗博学的周璐医生始终秉持“真听、真看、真感觉”的初心帮助学员找到科研的方法和路径。在和田的临床工作中,周璐发现和田地区疾病谱有其特色。比如在和田9个月到12岁的儿童中,好发“幼年性结肠息肉”。周璐决定,带领和田的医生们与天津的研究生团队一起,探索和田地区高发疾病,总结疾病自然病程,深入探索疾病的发病原因。从而,也为和田消化科培养了第一名硕士研究生。

  如今,创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沈军院长心头的一件大事,“这是百年大计。”为了加快基地建设,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投入400万元,天津市前指拨付援疆资金投入270万元,用于基地基础教具的购置和考站建设,2019年天津市前指意项投入500万援疆专项资金支持规培基地建设目标,打造南疆地区高规格的规培和技能培训中心。“援疆三年,每年要培养2-3名博士,3-5名硕士,100名学士。按照中组部短中长的计划,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

  自诩“疆二代”的林志刚医生就是30多年援疆政策下培养起来的“不走的医生”:“我对新疆有感情,对和田有感情,对地区人民医院有感情,而我本人也是援疆工作最典型的受益人。”

  EPRC手术堪称内镜手术中的“微雕”。10年前,林志刚医生做得第一例EPRC手术失败了。而后他奋发图强,立志攻克消化内镜前沿技术。恰逢医疗援疆逐步开展,他受益于北京友谊医院的俞力教授等多位到和田援疆的专家。“从最初的单兵作战到"组团式"援疆,我既是受益者,又是这些专家无私奉献的见证者。”

  今年6、7月份,这支来自天津的“组团式”医疗援疆队伍就要载誉而归。他们将为祖国南疆留下先进的医疗管理理念、高超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德医风,以及带不走的民族团结情和一颗为当地民众谋健康谋幸福的希望的种子。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