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传国粹,丹心育青苗 ——演员陈瑛的京剧坚守之路

2019年03月30日 12:26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3月29日,在陈瑛工作室排练厅,陈瑛(左)指导青年演员张佳莹身法动作。

  乌鲁木齐晚报讯(记者王畅彤摄影报道)13岁学习京剧,20岁进入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探寻青衣表演艺术30多年,陈瑛亲历与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新疆京剧发展历程,并走出一条京剧艺术的坚守之路。

  台上,她是扮相端庄、身段端正、唱腔端丽的青衣;台下,她是将京剧艺术的推广视为责任的中华文化传播者。作为新疆戏迷、票友心目中响当当的“京剧名角”,陈瑛矢志不渝地坚守在京剧舞台,为新疆京剧的传承担负起自己的文化责任。

  坚守京剧舞台的想法从未改变

  3月29日,在位于河南西路的陈瑛工作室里,陈瑛正为参加汇报演出的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青年演员进行戏曲指导,从演员们的唱腔、身法等细节逐一纠正。陈瑛说学生们的每一次进步,就是京剧未来的一丝希望。“新疆原来有三个京剧团,如今就剩下一个团了。作为新疆唯一的京剧专业院团,我们的传习尤其重要。这就需要我们这些专业的京剧演员将本地有戏曲潜能的孩子挖掘、培养出来,为新疆的京剧艺术传承贡献一份力量。”陈瑛说。

  出生在乌鲁木齐的陈瑛,年少时喜欢跳舞唱歌,在13岁时的一次演出中,嗓音柔美的她被推荐到乌鲁木齐市艺术学校京剧班,从此开启了她的戏曲艺术之路。

  学艺之路总与汗水相伴,但陈瑛回忆起来却并不觉得辛苦。“学好了,凤冠霞帔就是我的,这样一想,就不觉得练功是件辛苦的事。”她终日“泡”在排练室里,苦练京剧的“四功五法”。

  1982年陈瑛从市艺术学校京剧班毕业了。同年,她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拜张君秋为师。学成后,她成为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的一名演员。

  追逐艺术梦想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上世纪80年代末,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很多人对京剧不感兴趣,国内戏剧、戏曲市场显现整体性的衰退,专业人才出现流失,而坚持在行业内的人也在艰难的环境中摸索发展。

  “那段时间我常想起师父张君秋教给我的话‘舞台大如天’,无论舞台大小一个演员必须对舞台有敬畏之心。”陈瑛一直保留着一张拍摄于1984年的老照片,那是她和张君秋先生的合影。陈瑛说,在戏曲市场举步维艰的那段时期,她都会拿出这张合影看一看,想一想老师的言传身教。这给予她坚守京剧舞台的力量。

  “京剧艺术在新疆的传承发展凝结了新疆京剧人的汗水,尽管环境艰难,但大家坚守京剧舞台的想法却从未改变。”陈瑛说。

  用京剧诠释中华文化精髓

  为了促进京剧艺术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乌鲁木齐京剧人革新了京剧艺术的舞台表现形式,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戏曲演唱会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京剧。

  1990年,在市京剧团的支持下,陈瑛筹办了首届陈瑛京剧演唱会。这场在新疆人民剧场举办的演出座无虚席。一个多小时的演出,新疆戏迷了解了乌鲁木齐市京剧团的京剧演员陈瑛的青衣实力。

  回首30多年的青衣表演生涯,陈瑛先后在舞台上演出《穆桂英挂帅》《昭君出塞》《霸王别姬》等几十部京剧传统剧目,为观众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京剧角色,深受新疆戏迷的追捧。

  另一方面,乌鲁木齐京剧人主动走出剧场,将舞台搬到乡村、农场、小区,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拉近,将京剧送至群众家门口。“很多人没有时间走进剧场看戏、听戏,总觉得京剧是舞台上的高雅艺术,但实际上,京剧源于民间,丰富于民间。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创作出受众群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而通过走基层的方式,把文化送进千家万户正是文艺作品能够被群众接受的最好方式。”陈瑛说。

  如今,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每年剧场内专场演出数十场,走基层及各社区京剧演出近百场,陈瑛说“:从过去的一年几场到如今的一年几十场,从少人问津到场场满座,对于京剧演员而言,这是一种荣耀和激励。”在陈瑛看来,新疆大地上孕育了最鲜活动人的故事,将这些故事通过京剧传播则是京剧艺术工作者的时代责任。

  作为新时代新疆京剧艺术的主要传承人,陈瑛承担着“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张派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在传播京剧艺术的同时,选拔有潜力、有恒心的青年演员,也是陈瑛目前最关注的工作。

  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青年演员张佳莹就是陈瑛的弟子之一,“我与陈瑛老师相处多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坚持不懈的精神与精益求精的态度,在舞台表演上,陈瑛老师倾囊相授,不仅拓宽了我的戏路,更教会了我作为京剧人要敬畏舞台、尊重艺术、不负人民的道理。”张佳莹说。

  甘做年轻人迈入剧场的阶梯

  作为京剧艺术传播者的陈瑛也有她的遗憾。在多年的演出中,陈瑛发现,捧场的戏迷面孔总是以中老年人为主,很少有年轻的粉丝,这让陈瑛意识到京剧艺术若要在新疆持续唱响,培养更多的京剧新人迫在眉睫。

  2015年,以培养新疆京剧未来力量的“陈瑛工作室”应运而生。四年来,陈瑛孜孜不倦地履行着新疆京剧未来赋予她的一项特殊的使命——“师徒帮带”。

  培养年轻一代的戏曲兴趣,成为了陈瑛推广京剧的首要突破口。“这些头饰都是我们戏曲舞台上的道具,这是昭君盔,《昭君出塞》讲的就是王昭君的故事。”在陈瑛工作室大厅的博古架上,摆放着大大小小十来个精美的京剧人物头饰,每一个都是陈瑛自己的收藏。除了向戏曲爱好者展览并解释人物服装扮相,陈瑛工作室还合作开办了韵影坊艺术中心,提供专业戏曲主题摄影,让有兴趣的市民装扮成真正的戏曲人物拍照。

  “京剧艺术想要发展,必须培养新人。”陈瑛说,京剧艺术的传承不局限于专业演员,在她的弟子中,既有四五岁的儿童,也有六七十岁的老人。在京剧的推广中,陈瑛感受到京剧艺术传播者的使命,她为社区居民创作了很多京歌。在陈瑛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艺术,在京剧艺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在京剧故事中体味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美好品德,就是京剧艺术传播的价值。

  而京剧艺术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在乌鲁木齐也收获了浓厚的群众基础。如今,乌鲁木齐市已经成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推出了文化惠民卡,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听戏、看剧。在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每月都会有专场京剧演出,在很多社区也有了新建起的京剧社团,在社会各界文化惠民工作不断得到深入展开,无论是京剧、秦腔、豫剧,还是新疆的歌舞剧,政府买单,百姓免费看戏。越来越多的市民从走进剧场听戏、看戏当观众,变为走上百姓舞台当演员。2018年12月,“乌鲁木齐的声音”首届戏曲戏迷票友大会开赛,吸引全市近千名戏迷票友同台竞演,更是成为了乌鲁木齐戏曲发展的一张名片。

  作为改革开放后新疆京剧的亲历者与见证人,陈瑛说,现今繁荣的戏曲发展环境,得益于祖国七十年来的发展,也得益于党和政府对中华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视,而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就要坚持梦想,并为艺术理想不断奋斗。

[责任编辑: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