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王启民:科技兴油的大庆“新铁人”

2019年04月03日 17:41   来源:科技日报

  4月初的黑龙江省大庆市,乍暖还寒。已经83岁高龄的王启民依旧照常上班,继续为大庆油田寻找最新的高效驱油技术。早在2015年,他已正式退休,本可安享晚年,但作为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身心从未离开过油田。

  1960年4月,24岁的王启民还未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便响应号召,来到此前未曾听说过的荒原:大庆。更未想到的是,就在那年年底,他获评大庆油田“二级红旗手”,37年后还被授予“新时期铁人”称号。

  2018年,作为黑龙江省唯一入选者,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助理、副总地质师王启民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今年2月19日,黑龙江省委下发了向王启民同志学习的决定。面对诸多荣誉,他说:“荣誉虽然颁给了我个人,但却属于大庆油田、属于这个时代,是几代大庆石油人共同奋斗取得的。”

  作为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王启民勇闯勘探禁区,挑战开发极限,几十年呕心沥血,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创造多项世界纪录,成功解决了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中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为大庆油田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作出突出贡献。

  大庆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长期以来,它一直是全国工业学习的典型。王启民很清楚自己的任务:上高产、保稳产。

  上世纪70年代,王启民及其团队在大庆油田的地层夹缝里、在油和水之间,摸索了整整10年。他们采集、分析了1000多万个数据,创造出“分层开采,接替稳产”的新模式,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为大庆油田增加储量近10亿吨。

  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原油5030万吨,跨入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纪元。

  1985年后,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给开采带来新挑战。按他的说法,大庆采油从“吃肥”到“吃瘦”再到“啃骨头”,现在到了“砸开骨头吸骨髓”的艰难阶段。王启民指了指鼻子:“已不是没脖子了,现在油田的水没到这儿喽。”

  作为新一代铁人,他一次次跳进“高科技的泥浆地”里,“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他首创内部切割注水,使油田在短期内实现快速上产;研发井网加密接替稳产技术,使原油产量从5000万吨上升到5500万吨,并保持了4年5600万吨;确立稳油控水结构调整技术,支撑了第二个5000万吨以上十年稳产。1996年,王启民领衔研发的“稳控油水”系统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王启民说:“光坐在办公室里搞理论不行,一定要到油田一线工作,才能把产量搞上去。”长期在野外作业,他落下了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油田的产量高了起来,他的腰却弯了下去。

  每年的9月26日,是大庆油田松基3井出油纪念日,这一天也恰是王启民的生日。这位出生在太湖边上的浙江人,这辈子,像蚂蚁啃骨头般,在北国大庆为从地下采出更多的油而持续努力。

  1960年刚来大庆时,王启民在门上贴了副对联:“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而今,80多岁高龄,王启民依旧情绪高昂:“谁说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这么复杂的大油田,我们就是要跨过洋人头,敢为天下先!”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