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见闻】乌鲁木齐:“阳光巴郎”养成记

2019年04月12日 11:31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刘静报道)4月6日下午,走进惠民小区,一块大大的牌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阳光巴郎青少年之家”。听说小区的孩子都爱到青少年之家参加“5点半课堂”。

  惠民小区在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雅玛里克山片区管委会新雅社区,是原棚户区拆迁改造小区,贫困家庭和流动人口较多。

  “阳光巴郎青少年之家”设置在一套三室一厅的住宅内,客厅是活动室,3个卧室分别为开心书吧、悦音坊和心语小屋。屋里摆放着孩子们的各类手工、科技作品;墙上贴着很多孩子们参加活动的照片。

  2015年12月,自治区团委和民政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新雅社区引入新疆众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借助专业社工的力量,以雅玛里克山周边各族流动青少年、贫困青少年为服务重点,打造“阳光巴郎青少年之家”,为青少年提供文化艺术知识学习、同龄群体交往、城市融入与社会实践、亲子沟通与教育等方面的服务。

  “姐姐,我们今天做什么?”艾则海尔问社工张慧娟。还不到17时,就已经有六七个孩子来到青少年之家。

  张慧娟做社工已经7年了。她从新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曾在国内社工发展较成熟的深圳市工作了4年。“我们结合社区特色,重点关注流动和贫困青少年,帮助他们在良好、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张慧娟说。

  孩子们陆续到来。10岁的阿依祖克拉帮其他孩子签到、搬凳子,像大姐姐一样照顾他人。然而,3年前,她还是个不愿与人交流的孩子。

  “自从来到青少年之家后,阿依祖克拉在社工的帮助和开导下,性格变得活泼热情了。”新雅社区“阳光巴郎”项目负责人梁佳敏告诉记者。

  在阿依祖克拉的档案里,记录了她初到青少年之家时的情况:“常与他人发生冲突,对周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

  青少年之家给每个孩子都建了档案,关注孩子的发展变化,便于辅导。

  墙上,贴着春节期间阿依祖克拉和小伙伴写的“福”字。看着与小伙伴们嬉笑玩耍的阿依祖克拉,张慧娟深有感触:“我们的服务是润物细无声的,不会刻意去纠正孩子的行为,而是在集体环境中,给孩子个性化的指导,不断发掘孩子的潜能,开拓他们的眼界、开发他们的智力。通过3年努力,阿依祖克拉终于变了。”张慧娟说。

  17时30分,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要用木制品搭建一个操场。和学校里的手工课不同,张慧娟讲解了制作方法后,把孩子们分为几个小组,按步骤分工合作,让所有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作品。

  胡宇露和伊丽米努尔的合作十分娴熟,她俩负责搭建的是一个“篮球架”。一个拼球筐,一个拼球架,再组装起来,把半成品传给下一个小组。

  两年的相处,胡宇露和伊丽米努尔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社工的引导下,胡宇露教会了伊丽米努尔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为了满足青少年多样化需求,青少年之家共有11大服务板块,而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就是“社会·学了吗”系列课程。

  张慧娟介绍,这个系列课程从自然、人文、职业体验等方面入手,如去天润乳业参观牛奶的生产过程、去南山观察云杉和松塔等。在教授相关知识的同时,让孩子们走进社会亲近自然、体验生活。

  如今,经常来青少年之家的孩子从原来的48人增加到172人。

  自治区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社会工作处)副处长权玲表示,“阳光巴郎青少年之家”以针对青少年的专业化服务为核心,建立了儿童、家庭与社区的联系,使流动青少年和贫困青少年的社区归属感和城市融入感明显提升,是完善社区基层治理、促进各族青少年民族团结的创新实践。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