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都在打牙祭

——走进陕西延川关庄镇二八甲村

2019年04月17日 16:55   来源: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肖力伟

  在陕西延安延川县关庄镇二八甲村,村名的由来很简单:以户数多少命名,十户一甲,由一个20来户的村与一个80多户的村相并,便有了一个村名——二八甲村。几十年风雨走过,村里户数没有多大的变化,变化的是村民的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糠窝窝还得留给干活的大人们

  二八甲村85岁的老人李桂梅,身板还相当硬朗。说起解放前后,老人的记忆有些模糊,却依稀记得那时她们家没有地,靠给一大户人家干活糊口,能吃饱饭的日子屈指可数。解放后,家里分了几亩地,生活有了些保障,但地薄,又少雨水,特别是大跃进时,大炼钢铁,日子又有些倒回去了。

  62岁的姬世文现如今是村里的“致富之星”,想起六七十年代的往事,他觉得有些心酸。“1968年,实在饿得挺不住了,就外出要饭,先是到临近的禹居镇,后远到延长、宝塔。”姬世文说,当时要饭还要出些经验,诸如时间、讨要的对象等都有讲究。

  身材高大魁梧的村党支部书记贺风明告诉记者,一米八二的他在上世纪70年代时候只有140多斤,跟豆芽菜似的。那时候,地不是自家的,人们都是出工不出力,广种薄收,种子往地里一撒,长什么样就什么样,亩产不过百十来斤。常常是大人们早上糠窝窝就咸菜,剩下一些带着上工当中饭,不干活的娃娃连这糠窝窝都轮不上,只能是抓把黑豆配把小米兑上一大锅水熬成稀粥来活命。

  白面馍能敞开吃了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也吹暖了二八甲村民的心。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从整地、播种到除草打药施肥,最后收割归仓,啥活都特别上心,收成自然是大幅度地增加。贺风明说,那个时候平均亩产一下子翻了一番,村民吃饱肚子已不是问题了。但村里的地多是开垦林地,加上缺水、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产量依旧很低下,此外还要交些公粮;村里又没有办起乡镇企业,兜里的钱相当有限。哪敢拿粗粮换细粮,主粮绝大多数还是玉米蒸的窝窝头。到了1986年,有了些节余的苞谷,才舍得拿些出来换些少量的白面,白面大馍馍也就能时不时吃上一两顿了。

  1988年,随着农业科学技术诸如大垄沟种植技术的广泛运用、科学施肥等,亩产量翻番地增长,能达500多斤。特别是到上世纪90年代,一些剩余劳动力开始进城务工,收入增加,日子越过越亮堂。从马家沟合并过来的原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马树勤说,家里粮食多了,兜里也有些钱了,敢成袋成袋换回来面粉,白面大馍可以天天吃、敞开吃了!

  鱼肉成了平时的下饭菜

  时光转眼进入2011年,二八甲村迎来又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先是离乡20年的贺风明回到村里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们有了一个好头雁;再有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实打实地滋润着二八甲村民的心田。因地制宜的“山上苹果、沟道养殖、川道大棚、粉条加工”产业布局;灾后重建,完善了道路、饮水、网络、电信等基础设施,配以精准扶贫、小额信贷的支农政策,二八甲村一跃成为先进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000元左右一下子提高到2018年的12648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姬世文2013年承包了50多亩山地苹果园。在没挂果的头几年,他在果园里套种西瓜、土豆,土豆又加工成粉条出售,一年收入4万多元,今年他的苹果开始挂果,保守估计收入能有10多万元。他打开冰箱让记者看,里面满满的都是肉和鱼。“过去,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点肉打打牙祭,如今,这鱼肉成了平时的下饭菜,天天吃、随时吃。”

  和姬世文一样承包了50亩山地苹果的刘向荣还经营着3个大棚,大棚上半年种西瓜、小瓜,下半年种菜,去年收入达14万元。说起未来,刘向荣更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再过一两年,苹果进入盛果期,一年收入就是二三十万元,咱也成“有钱人”了,今后的日子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