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逐绿而行 不负生态不负卿

2019年04月20日 19:55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王娜报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植树、护树的好传统,新疆人与树的故事更是俯拾皆是,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植树佳话。

  痴人种树树成林

  克拉玛依市的王延明老人,连续30多年在光秃秃的垃圾场上种树。曾经的垃圾场、原先浮尘弥漫的荒滩,绿化率上升至40%,万棵杨树和榆树摇曳生姿,3000多棵李子树开花结果,被居民视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王延明和他种的树。图/天山网通讯员李华

  喀什地区莎车县喀拉苏乡英阿瓦提村62岁的吐尔孙·马木提老人和家人,在村外沙包上遍植胡杨和沙枣,数十年不辍。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父老乡亲加入植树行列,种出的那道1.1万余亩的生态墙,帮助8个村子挡住了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

  乌鲁木齐市的红山,紫色砂砾岩构成的山体坚硬无土,曾经寸草不生。1958年,全市40万群众上山植树造林。人们用十字镐、钢钎一点点挖岩掘坑,用肩膀往山上扛土、运水灌溉树苗,终于荒山变成今天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著名景区。

  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的北郊和东郊一带,曾经是万古荒垣、风沙策源地。1986年,人们开始在这里引水、平地、灌沟、治碱、植树,实施柯柯牙绿化工程。用时30多年,荒垣变成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4公里的“绿色长城”。

  视绿如命情深沉

  在新疆,像王延明、吐尔孙·马木提这样的“树痴”为数众多;在新疆,像红山、柯柯牙绿化工程这样的生态奇迹不胜枚举。新疆人视绿如命,对一草一木爱如珍宝,情深如许有太多理由。 

如今的柯柯牙已成为森林的代名词。(图/阿克苏地委宣传部提供)

  植树种草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需要。摊开地图可以看见,新疆地域虽然广袤,但沙漠、戈壁的面积超过一半。这里降雨量稀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风大沙多,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而树和草的强大根系、繁茂茎叶,可以覆盖地面防风固沙。

  植树种草是畜牧业提质增效的需要。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最主要的牧区之一。优质足量的牧草、树叶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完全依赖于天然草场,难以维持畜牧业稳定、优质、高速发展,必须人工种植草料,建立人工草地。

  植树种草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植物可以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湿度,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干旱地区选择合适树种适地而种、适度规模发展,能美化环境,改善水资源、防止土壤侵蚀,从而改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

  植树种草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需要。新疆现有贫困人口中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相对恶劣、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区域。把造林绿化和脱贫攻坚相统一,通过造林、护林、林业产业发展等,可以提升贫困群众的劳务收入和资产性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尊重自然景如歌

  在植树种草这件事上,新疆人向来尊重自然规律,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荒则荒。

  新疆人植树选的是小叶白蜡、大叶白蜡、水曲柳、胡杨、红柳等抵御能力强的本地树种,同时让乔灌草有机结合,快速和慢速生长植物相结合。所以人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看到了胡杨、梭梭、红柳、大芸相伴相生。 

新疆的胡杨林。(资料图/天山网记者喻义昌)

  新疆人植树种草善于结合养畜、种谷和得果。各地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发展特色林果业结合,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出生态经济互补双赢的成功模式。广大乡村“千里平畴林网如织,农舍阡陌绿树依依”,景色如诗似歌。

  新疆人种草也有讲究。新疆天然草地面积辽阔,在保护这些草地的同时,全疆大力实施区域性人工种草。围绕畜牧业的发展,北疆大面积种植牧草,南疆各地州利用田边地头、林草间作、撂荒地种植牧草。

  绿满山川谷满仓

  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植树种草,不负生态不负卿。

  今天的新疆,人工绿洲面积达6.2万平方公里,比新中国成立之初时扩大近5倍。40年间,森林覆盖率由1.03%提高到4.87%。到2018年底,2200万亩林果遍布新疆大地,总产量超1000万吨。

  新疆人植下的树、种过的草,正逐渐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从1997年以来,库尔勒市东山绿化工程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共营造了3.8万多亩防护林,使荒山秃岭披上绿装的同时,也让城区沙尘天气较常年减少10天,空气湿度增加16%。

  柯柯牙绿化工程实施至今,阿克苏市年沙暴次数较1986年前减少1.8次,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当地115万多亩绿水青山,培育出上百家生态旅游农家乐,为群众带来真金白银的实惠。

  种下一棵树,收获一抹绿。在新疆,生态文明理念通过一次次植树种草行动,根植人心。

[责任编辑:王建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