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5日 10:21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治立 李瑞 王琦铭 张万德报道)提及库车县齐满镇甬库团结村的教育事业,不少库车人用“人才辈出”来形容。
“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才到底有多少,我没有算过,反正开飞机、开火车、开轮船,当厂长、当干部、当教师的都有,仅教师就有30多人。”4月19日,在甬库团结村小学从教37年的玉素甫·买合苏提说。
垦荒中耕读传家
村民王明银和哥哥王明财1961年跟随父母到甬库团结村定居时,还不到上学年龄。到了上学年龄,村里也没有学校。
“那时候,大家都是刚来,很多人家住的是地窝子,哪里有学校?”王明银说。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娃娃不能没学上。
村民腾出一间房子,桌椅都是土坯垒的。在老家当过两年民办教师的村民王亚洲自愿教孩子们读书。“老师把不同年龄的40多个孩子分成两批上课,直到3年后村里建起学校才分了班级。”王明银回忆道。
上世纪80年代,村里的新学校落成,一长排红砖房格外抢眼。此时,王明银这辈人陆续结婚生子,他们把上大学的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王明银的大儿子、女儿和几个侄子、侄女相继上了大学,侄子王永飞如今是一家航空公司的飞机驾驶员。
改革开放后,姬志超家一茬茬年轻人走进大学校园,走上工作岗位。
姬家是个教师世家,“从我三叔姬子善算起,我们姬家已出了19名教师。”拿出一沓旧照片,姬志超自豪地说。
其中一张照片是姬志超1972年在齐满镇上中学时和二弟姬志涛及同学的合影。高中毕业后,姬志超回村当了村干部,姬志涛回村当了小学教师。
姬志涛的妻子也是教师,夫妻俩在甬库团结村小学教了18年书后,调到其他乡镇小学教书。他们的儿子和儿媳,如今也是教师。
笃学继世天地宽
姬志超的堂弟姬志广是全村人的骄傲,他在海军北海舰队某舰艇任副舰长。
姬志超坦言,在甬库团结村,培养出一个个大学生的家族不光是姬家,还有王家、焦家、侯家、孙家等和不少少数民族家庭。村里第一代人落脚到这里垦荒时,生存条件非常艰苦,但每家都一直遵从一条家训: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教育,确实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甬库团结村从全镇倒数第一的贫困村,变成今天的脱贫攻坚‘样板村’,教育起了很大作用。”甬库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孙志宝说。如今在村里种地的村民也很注重学习,因此村民的种植技术总是领先于周边乡村。
王子美是王亚洲的儿子,在甬库团结村小学当过5年教师。他说,村里的孩子学习很用功,虽然放学后也帮助家长干农活,但一直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再加上家长上心、老师用心,那几年,库车县小升初的前5名中,总少不了甬库团结村的孩子。
现在,不少村民到城里工作、生活,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在城里上学。但他们节假日回村时,都会带上儿女拜访自己小时候的老师,帮助老师解决一些困难。
接力传承好乡风
日前,库车县第三幼儿园老师和幼儿带着玩具和文具,来到甬库团结村幼儿园开展爱心活动。在县城当了20多年幼儿教师的姜东玲说,现在农村幼儿园的条件不比城镇幼儿园差,有些方面甚至比县城还好。
“我1992年刚参加工作时,幼儿园是简陋的平房,冬天上班,早晨得早早到单位劈柴火、生炉子。现在的农村幼儿园不仅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还有丰富的午餐。”姜东玲感慨道。
玉素甫·买合苏提说,近年来,随着“教育惠民”工程的持续推进,甬库团结村小学也越建越漂亮。玉素甫·买合苏提等老师教育孩子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甬库团结村的优良乡风、民风传承下去。
“家有家风,村有乡风。我们村的乡风包括爱党爱国、敬老尊贤、尊师重教、遵纪守法、民族团结、与人为善等多项内容,它伴随着一代代人成长。”孙志宝说。
一些在甬库团结村长大、后来在城里工作定居的年轻人表示,甬库团结村的每个家庭开枝散叶后,走出去的孩子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也把良好的乡风带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