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 奋斗新时代】民生改善有力度 幸福生活有温度

——从民生改善看百姓幸福指数

2019年05月06日 11:50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2018年9月,一辆汽车驶出地王立体停车库。今年乌鲁木齐继续实施“泊位工程”,在去年增设7740个泊位的基础上,新增10000个泊位。(资料图片)

  乌鲁木齐晚报讯(记者唐红梅 马婷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乌鲁木齐市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聚焦总目标,将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增进团结、惠及当地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细微处入手,切实解决事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

  从继续实施“民生建设十大实事”到全面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提升居民的文化生活,再到工作队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这些都是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增进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通过抓实、抓细、抓具体,让老百姓感受着幸福生活的温度。

  增进民生福祉,百姓幸福看得见

  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天山区延安路片区管委会吉顺路北社区居民热娜·优力瓦斯是一位单亲妈妈,2018年以来,她见人就会夸赞党和政府好。因为乌鲁木齐市民生建设十大实事之一“哺育工程”实施后,每天都会有社区志愿者为她4岁的孩子送奶上门。

  “政府就像家人一样关心着我和孩子,让我有信心过好今后的生活。”热娜说,政府对老百姓办的好事办到了心坎上。

  2018年,乌鲁木齐坚持民生优先、民生先动,投入8142万元发放营养奶5900万袋,惠及23.2万名学龄前儿童;育苗工程16个项目已完工,14个项目正在建设,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爱工程”再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让每一位身处困境的老百姓能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温暖。

  家住经开区(头屯河区)火车西站片区西园街社区的杨丽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与71岁的母亲共同生活,主要依靠母亲的退休金和自己的低保金生活。她说,乌鲁木齐市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大的保障。

  2018年,乌鲁木齐为全市5万名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5057万元;在连续九年实施低保提标基础上,为1.8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2亿元。

  站在新的起点上,为了提高服务的质量和针对性,市委和市人民政府通过面向市民征集意见建议的方式再次聚焦各族群众的关心关切。

  2019年,乌鲁木齐继续实施“民生建设十大实事”,提高公交线路覆盖、改造交通堵点、增加停车泊位、老旧高层住宅加装电梯……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增进了民生福祉,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提高幸福指数,生活品质大飞跃

  时间,是载今记往的刻度,也是衡量温情的尺度。

  在河南庄村住了45年的洪长久,如愿搬进了豫锦城安居富民小区。新小区楼前楼后都是花草,出门就有超市、卫生服务中心等。对比生活变化,他逢人便说:“生活在这个时代多好啊!”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领域投入一直保持占财政支出的70%以上。

  2018年,乌鲁木齐市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共计完成投资723.21亿元,改造工程与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工程相结合,改造涉及94条道路,真正让市民得到了实惠。

  2019年新一轮老城区改造工程,除延续往年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环境景观提升改造、交通改善等项目外,首次将老旧小区房屋的功能完善列入其中,即针对居民住房内的厨房卫生间给排水、供暖设施和小区内部配套设施进行改造。

  和洪长久一样感受到生活品质提升的,还有家住水磨沟区红光山片区的市民王和平。近两年,晚饭后走出家门欣赏周边的夜景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因为乌鲁木齐城市亮化让他从内心深处热爱这座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城市,并为之自豪。

  以建筑节能保温为主的亮化工程的实施,让老百姓真切地看见这座城市的品位提升了。

  去年的几次“灯光秀”中,乌鲁木齐市的西大桥、红光山会展中心、小绿谷等登上了央视,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今年,乌鲁木齐市将继续打造重点街区亮化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夜景。

  今年,乌鲁木齐市在对九大片区景观照明综合提升的基础上,还将实施“亮化工程”,进一步对中山路等百姓聚集区进行综合打造、画龙点睛,提升城市夜景亮化的整体形象,让乌鲁木齐的夜晚更加绚烂多姿,让市民可尽情领略流光溢彩的夜景。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作为头等大事

  勃兴之间,民生为大。

  小区无路灯夜间出行不便、单元门破损存在安全隐患、夏季小区无座椅乘凉、冬季积雪无法及时清理……这些原本令居民“头疼”的问题,自从有了“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一个个的难题都得到了解决。

  按照自治区党委对“访惠聚”驻村工作聚焦办好实事好事持续用力的要求,乌鲁木齐市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积极有为,注重雪中送炭,解燃眉之急,直面民生问题,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困难问题,破解民生难题。

  米东区长山子镇新庄子村的村民马伟杰说,工作队来了之后,帮村里修了一条300多米长通往村外的公路,冬天还帮忙清扫积雪。“平时孩子上学、村里农副产品运出村,都走这条路,大家都叫它‘民心路’。”

  77岁的窦永献老人居住在高新区(新市区)汇园社区,工作队来了之后,把老人们当成了“宝”,通过助孤济困、办暖心事,对辖区老人点对点帮扶,队员们就像自己孩子一样贴心,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在温暖中度过。

  民生无小事。全市各工作队坚持把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坚持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特别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难题,做实做细惠民生、解民忧的工作。

  沙依巴克区黑龙江社区居民张玉珍说,老百姓把工作队做的每一件事都记在了心里。

  2018年,乌鲁木齐市1018个工作队、6523名驻社区(村)干部们在基层一线过得充实、走得坚定,用钉钉子精神在服务群众上持续用力。

  工作队改善民生的脚步未曾停歇。眼下,全市驻社区(村)工作队正在继续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各族群众的心坎上,以进取的工作风貌、扎实的工作作风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为民生改善作出更大的努力。

  记者手记

  民生改善,让人民获得感更加充实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所说的“获得感”,其实是一种幸福感受,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衡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改革举措的成效。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是共同的追求。而“获得感”的多与少,就是看老百姓得到了多少便利,获得了多大的实惠。

  多年来,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大力改善民生,改变了这座城市的面貌,也暖了各族群众的心。特别是近两年以来,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更是让市民做主角,广开言路、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建议,解决市民最紧迫最具体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持续为民办实事的决心和真心。

  未来,市委和市人民政府会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