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城中有森林 排闼送青来

——几代石河子人植绿护绿扩绿的故事

2019年05月13日 11:18   来源:兵团日报

  兵团日报讯(记者姜小薇报道)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一片绿洲上,有一座被誉为“戈壁明珠”的城市——石河子。1950年,老一辈军垦人克服千难万险开始在戈壁荒滩上建城,并在当时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提出“先栽树后修路,以树定路、以树定规划”的城市建设思路。

  绿,是石河子城市建设的最大亮点。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军垦人坚持植绿、护绿、扩绿,把石河子打造成了“林路相拥、林水相依、林城相融”,森林覆盖率达3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32%、建成区绿地率达36.8%的国家森林城市。

  记者近日走进“半城绿色半城楼”的石河子市,倾听几代人用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植树造林的动人故事。

  “我就像一片树叶,想永远依偎在石河子这棵大树旁”

  在石河子,有一条约3公里长、两旁种满了苹果树的街道,被大家亲切地唤作“苹果街”。

  1985年,八师石河子市提出 “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城市建设目标,一位个子不高却大胆自信的女性建议在北三路上栽果树。她,就是王效英。其实,从18岁进疆以来,王效英的一生就与石河子的树紧紧连在了一起。

  王效英从新疆八一农学院(新疆农业大学前身)毕业后,被推荐到石河子管理处造林养路队当园林技术员。那一年,是1957年。

  王效英接到的第一项工作任务是拿着一张石河子市规划图去勘察水源和林木资源。在此过程中,她发现石河子的树种非常少。也是从那时起,她在心中坚定了为绿化石河子作贡献的信念,满脑子想的都是树。

  “先找树种。”确定了方向,王效英便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为了找到适合石河子种植的树种,她从西北一直找到东北。因当时树苗无法托运,身高不足1.5米的她就坐火车乘汽车,背着足有五六十公斤的树苗一路辗转回到了石河子。在王效英和同事的辛勤劳作和悉心照料下,这些树苗茁壮成长。后来,她又负责了石河子林木良种引进驯化工作。1992年退休时,王效英非常自豪地说:“我一共为石河子市引进种植了200多种树木、1000多种花卉。”

  时光飞逝,为植树造林忙碌了一辈子的王效英个子越来越小,但那些被她待如孩子的树苗却越来越高,越来越茂盛,一棵棵参天大树汇集成一片美丽绿海,让石河子市变得更美了。

  退休后,四川老家的亲戚想让王效英回去养老,但她拒绝了。她曾这样说:“我就像一片树叶,想永远依偎在石河子这棵大树旁。在这里,我觉得很幸福。”2018年,王效英在石河子市因病去世,永远留在了这座她为之奉献、深爱的城市。

  “只要看到城市充满绿意、生机勃勃,再累也值得”

  今年53岁的刘军,是石河子市城管委园林绿化养护中心的一名绿化工人。工作20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城市绿化工作一线。

  “我父母1956年来到石河子市,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小时候,我经常听父母讲起初到石河子的情形,那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土地,没有什么树。”刘军说,父辈们植树造林绿化了石河子,作为“兵二代”、一名绿化工人,他也要为守护石河子的绿贡献力量。

  刘军日常工作内容包括大树整形、绿篱修剪、草坪喷灌设备养护等,常年辛苦劳作使他落下一身伤病。他不仅患有腰肌劳损、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肩膀两侧的肌肉也变得十分僵硬。对此,刘军却打趣说:“如果没有这份工作,哪有我一身的钢筋铁骨。”

  提到“刘军修剪法”,养护中心的同事们都赞不绝口。“大约在2003年前后,石河子市开始大规模进行园林绿化。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就认真从电视和报刊中学习修剪方法,实践后还将每一种方法的利弊记录下来。”刘军说,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他摸索出了一套“绝技”——“刘军修剪法”,即在修剪绿篱时不需要拉线,就能修剪出面平、竖直或是弯如波浪的绿篱形状。

  早出晚归、风吹日晒是绿化工人的工作常态。修剪工作大多在夏季进行,刘军每天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个人年修剪面积近50万平方米。

  不少人出高薪请刘军去内地工作,他都拒绝了。刘军说:“只要看到城市充满绿意、生机勃勃,再累也值得,希望将来石河子市更绿更美。”

  “我只有一个想法——种树,想方设法把树种活”

  1999年年底,年仅19岁的许登金决定承包一座荒山种树。

  “以前的家乡景色多美,现在山上只有乱砍滥伐后留下的满目疮痍,我要上山种树。”那时,年轻的许登金只想为家乡作些贡献。

  “真是疯了!你去吧,去了就不要再回来。”那时,父母都不支持、不理解许登金,先后3次把他赶出家门。

  后来,许登金拿着仅有的700多元钱,在亲朋好友的一片反对声中独自来到位于石河子市石河子镇努尔巴克村旁的北阳山,在这里安家住了下来。没曾想,他一住就是20年,用青春谱写了一曲绿化荒山的壮歌。

  一开始,许登金挖野生树苗种在北阳山上,后来,又借钱买了几千株树苗。北阳山上没有水源,他拉着大铁皮桶到两公里外的霍斯阿尔克村取水,每天要往返好几趟。不种树的时候,他还要到工地上去打零工,赚钱维持生计。虽然困难重重,但许登金从未想过放弃。他说:“我只有一个想法——种树,想方设法把树种活!”

  2007年,北阳山上通了电,有了水井,加上运用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许登金种的树成活率提高了。与此同时,被他坚持绿化荒山的行动所感动,原本对他指指点点的乡亲们也自发到北阳山上来帮忙,乱砍滥伐的现象也越来越少。

  “每天干完活,我都会在山头站一会。看到荒山一点点变绿,坚守下去的信心就更坚定了,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许登金说,绿色孕育着生命、绿色预示着希望,“让荒山变绿”是一直根植在自己心中的梦想。如今,北阳山变绿了,曾经的荒山焕发出勃勃生机,许登金的脸上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责任编辑:王东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