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乡茹振钢家庭:三口之家的“科研传承”

2019年05月22日 16:38   来源:中国妇女报

茹振钢、原连庄夫妇。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苏建军

  在河南有这样一对夫妻:一个是“小麦之父”,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粮财神”;另一个是“白菜之母”,获得了多个省级科技进步奖,满足了无数家庭菜篮子的需求,他们就是河南新乡茹振钢、原连庄夫妇。

  从1984年走进婚姻,茹振钢、原连庄夫妇相知、相爱30多年。事业上,夫妇二人在科研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双双成为各自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还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农业生物信息方向的博士后。“我们是在大地上写论文,在风雨中论答辩,在丰收后做汇报。”夫妻俩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说。

  “科技夫妇”的科技成果

  在国人所吃的馒头中,每8个就有1个来自茹振钢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它被誉为“黄淮第一麦”。茹振钢是党的十九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教授。他率领的团队成功研究出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累计种植4亿多亩,增加效益300多亿元,被誉为“小麦之父”。

  妻子原连庄是河南省大宗蔬菜岗位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她主持研发的豫白菜五号填补了河南省早熟品种的空白,选育的20多个大白菜系列品种高产稳产、抗热抗病、品质优良,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丰富了亿万国人的“菜篮子”, 被誉为“大白菜之母”,多次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多年来,茹振钢以“让土地生金,让祖国的粮仓更加丰盈”为己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为育出良种,他走遍了国内外的主要小麦产区,经常干在试验田、吃在试验田、睡在试验田。几十亩的实验小麦,他一株株地手工脱粒,一干就是个把月。一个装有工具和资料的挎包、一个军用水壶,成了他形影不离的宝贝。即使科研工作再紧张,他仍然坚持每年数十次下乡指导,把免费技术培训送到田间地头。他曾拿出几十万元的个人收入资助贫困学生,将别人赠送的价格不菲的两辆轿车捐送给学校,无偿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奉献给科研团队实验室建设,义务筹集100多万元作为青年教师创新基金,呕心沥血30年打造出“逆天小麦”,用科技力量丰富中国粮仓。

  生活中茹振钢夫妇情投意合,互敬互爱。结婚之初,两人一个工作在新乡,一个工作在辉县,半个月见不了一次面。那时候没钱打电话,两人就写信写诗,用浓缩的文字表达浓烈的感情。分居两地的夫妻俩一写就是15年,数百封家书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有一年,原连庄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在上海急需做手术,而此时茹振钢要到北京申报项目。在北京的研讨会上茹振钢一反常态没有忍住,在众人面前哭了。哭过之后,他火速赶往上海陪护重病的妻子。

  十年之约比肩齐飞

  茹振钢夫妇工作志趣相投,又相互借鉴,他们的小麦和白菜事业一直在共同进步。颇有科研特色的十年之约,让夫妇二人更加比肩齐飞。

  1984年刚刚结婚,茹振钢和妻子打赌,十年内谁先研究出好品种,对方就要给赢家做后勤服务,什么事情都得听从赢家的。十年间,两人专注科研,你追我赶,结果双方几乎同时分别研究出了新的小麦和白菜品种。

  第一局打平了,就来第二轮。第二个十年之约,赌的是谁的新品种先投入种植,产生效益最大,市场反响最好。结果,他的小麦为国家增产数百亿元,她的白菜种遍了大江南北。俩人又打平了。

  “不断把自己新的科学思维传递给对方,共同擦出火花,这样才更容易成功!”茹振钢说,工作是他们爱情的纽带,一个又一个成功就是爱情的累累硕果。

  三口之家的精神传承

  茹振钢夫妇不仅相濡以沫,互相扶持,还培养了女儿茹苏珊的优秀品质。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生面试官面前,他们的女儿用清脆的嗓音说:“小麦+白菜=苹果,我爸爸是研究小麦的,妈妈是研究白菜的,生出了一个我,我是研究苹果的。”

  茹苏珊上研究生时被保送到美国华盛顿大学,拿到全额奖学金;博士后就读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专注农业生物信息方向的研究,在农业方面的研究更尖端,主要是计算机高科技育种:玉米、大豆、苹果等,涉及面比较广。

  父母两地分居又十分忙碌,学霸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原连庄说,她从来不陪女儿写作业,而是让女儿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对女儿我都是粗放式管理,我俩工作太忙,也根本没有时间。”

  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茹苏珊在同母亲聊天时也非常感慨,“感谢她让我从小学会自我管理,让我在外遇到很多事都可以游刃有余地解决,虽然父母时常不在我身边,但是他们一直是我心中的精神支撑。”

[责任编辑:赵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