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 奋斗新时代——天山南北大调研】木耳朵朵促增收 “绿色变革”拓富路

——乌什县前进镇托万克麦盖提村发展调研

2019年05月28日 10:19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李剑平 刘静 王臻 尹通元报道)5月25日中午,最后一道香喷喷的炒木耳端上桌,乌什县前进镇托万克麦盖提村村民图妮萨罕 · 居麦一家四口坐在一起开心地吃起了午饭。

  “以前我以为木耳是大海里生长的,虽然巴扎上有卖的,但是我不舍得买。现在自己种了,我们家也吃上了美味的木耳。”图妮萨罕说。

  如今的托万克麦盖提村,不仅在去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还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产业优先的致富路子。

  做产业:种植木耳效果好

  家家架大棚,户户种木耳,已经成了托万克麦盖提村一道亮丽的风景。村口竖着的一块大牌子,牌子上画着5位手捧长满黑木耳菌棒的村民肖像,微笑着迎接来客。

  村民艾斯卡尔 · 沙拉木因种植技术好,加上颜值高,成了村里黑木耳的代言人。艾斯卡尔家的庭院里有4座大棚,种了2000棒木耳。“以前我们村从来没人种过木耳。2018年,驻村工作队带领我们种时,我不敢种太多,只试种了1000棒,当年就卖了1.2万元,我一下就脱贫了。所以,今年我又扩大了种植规模。”艾斯卡尔说。

  托万克麦盖提村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走产业脱贫路子,黑木耳产业欣欣向荣。

  “2017年初,工作队发现当地适合菌类生长,便请来菌类专家实验,发现种植木耳效果最好,就逐步试验推广。当时,先帮扶贫困户种了起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部务委员,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总领队李科琼介绍。

  在6户贫困户先行先试成功的基础上,工作队继续扩大帮扶范围,2018年带领全村贫困户全部种上了黑木耳。一年下来,种得好的收入2万多元,差的也有1万元。

  看到这么明显的增收效果,村民纷纷找工作队要求种植。今年,托万克麦盖提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黑木耳,黑木耳成为全村的支柱性产业。

  可持续:绿色发展保品质

  图妮萨罕家有6亩核桃地,她把修剪下来的核桃枝拿到村里的合作社,20公斤核桃枝可以换1个菌棒。

  李科琼介绍,用粉碎后的核桃枝做成的菌棒,长出来的木耳肉质更厚实,营养更丰富。

  “托万克麦盖提村林果种植面积大,其中核桃种植面积3641亩。村民春秋两季都要为核桃剪枝,剪下来的枝条以往都被当作垃圾废弃或烧毁。合作社成立后,收购村民的核桃枝,变废为宝,也能为村民增加些收入。”李科琼说。

  托万克麦盖提村在实施黑木耳产业脱贫过程中,从项目设计到落地实施,均按照绿色循环经济要求进行。

  “工作队发了菌棒后,找来专家手把手教我们种,还经常来家里指导。”图妮萨罕说。

  托万克麦盖提村还成立燕山情黑木耳种植合作社,为村民提供菌棒,并提供全程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前期菌棒生产的投入和后期品牌包装销售都由工作队牵头实施,村民只需按照标准操作规范种植即可,保证了产业的良性循环。木耳由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往全国各地。

  强集体:扩大市场铺富路

  为实现全村黑木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托万克麦盖提村在成立合作社的基础上,又建设了黑木耳产业孵化园,通过规模化生产,增强村集体经济的实力。

  5月25日,记者在黑木耳产业孵化园看到,十几辆拖拉机、三轮车在园外等候运输菌棒,销售处的销售单上记录着当日销售菌棒3.4万个。

  托万克麦盖提村村民通过种植黑木耳实现了脱贫致富,菌棒需求量与日俱增。今年2月,孵化园引进了菌棒自动化生产线。从机器拌料、装袋窝口、高温消毒、液体育种到入库养菌,这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一天可生产2万个菌棒。

  “菌棒的生产供不应求,今年春棒就卖出了100万个。”燕山情黑木耳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先迪告诉记者,“不仅本村,全县农民都来合作社购买菌棒。”

  托万克麦盖提村的产业致富经验在周边形成了带动引领作用。现在,前进镇的5个村都建有配套木料粉碎厂,为黑木耳产业孵化园提供原材料。产业链延伸,带动了前进镇及周边乡镇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燕山情黑木耳种植合作社注册的“七村黑木耳”(托万克麦盖提村在当地又被称为“七村”)品牌,于2018年9月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扩大了产品销路与影响力。

  绿色发展,财源广进。2018年,托万克麦盖提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

  【记者手记】创新让生活充满希望

  改革创新,求新求变,让乌什县前进镇托万克麦盖提村村民尝到了甜头。

  “我如果再年轻点就好了。”看到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77岁的牙生·司地克老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如今,从来没见过的东西,村民也想看看;从来没做过的事情,村民也想试试。

  依靠改革创新,才能打破陈规旧俗,找到脱贫致富之路。创新发展的路上也许会经历曲折,但是有驻村工作队做他们坚强的后盾,为他们的发展致富保驾护航,村民对未来的生活就充满了希望。(刘静)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