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 奋斗新时代】批发市场逆风飞扬向未来——乌鲁木齐四大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样本调查

2019年05月29日 13:06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月明楼市场商户裘玲娜在网上销售商品。

  乌鲁木齐晚报讯(记者郭玲 李凯摄影报道)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

  当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乌鲁木齐应运而生的批发市场,如今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亟待重塑产业生态。

  传统批发市场如何转型升级?如何更好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5月中下旬,记者用10天的时间,蹲点调研红山、华凌、月明楼、新联四大批发市场,以其为样本管窥乌鲁木齐传统批发市场的转型路径。

  文旅融合盘活特色产业

  样本 红山市场

  市场变迁:

  上世纪80年代,红山市场起源于揽秀园西街的马路市场;1999年“引摊入市”后,红山市场搬进了新疆云洋电器工业公司的大院里(现址);后来红山市场逐渐细分,形成以新疆特产为主的综合型市场。

  转型之路:

  5月18日,小六玉器馆店主戴江选正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向广大网友推荐玉器摆件。

  当天,记者开始在红山市场蹲点调研,第一站就是在小六玉器馆当店小二。戴江选的直播间有223个粉丝在线观看,通过网络直播,网店月销玉器200-300件。

  隔壁的干果市场里,一队来自陕西的游客慕名而来。游客陆婷说,欣赏大美新疆的景色,逛了大巴扎步行街后,特意来到红山市场买点新疆特产带回去。

  而老一辈乌鲁木齐人对红山市场的记忆,还停留在销售蔬菜、日用品、锅碗瓢盆的农贸市场。作为最早一批农贸市场,红山市场也遭遇过商业“寒冬”。

  红山市场经理闵小荣说,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小散乱的农贸市场利润空间日益压缩,商户逐渐撤出,市场面临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稳定红利的持续释放和旅游兴疆战略的持续推进,乌鲁木齐加快实施全域旅游,通过文旅融合助推产业融合,红山市场的商户也搭上了旅游热的顺风车,将新疆的资源优势打造为产业优势。

  如今,红山市场有900家商户,形成了红山干果批发市场、红山玉器城、收藏品市场等以新疆特产为主的综合型市场,成为了外地游客购买新疆特产的集聚地。

  蹲点体验:

  红山市场是乌鲁木齐传统农贸市场的代表,伴随着乌鲁木齐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传统批发市场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过去那种人潮涌动、四处吆喝的场景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整洁有序的店铺和规范的管理。打好特色这张牌,借力旅游+,开辟产业融合新路径。

  走出去布局“一带一路”

  样本 华凌综合市场

  市场变迁:

  华凌综合市场成立于1988年,如今华凌在乌鲁木齐有四大市场;2007年,华凌开始“走出去”;2019年,华凌在格鲁吉亚投资建设的华凌国际经济特区招商已完成85%。

  转型之路:

  经营家用电器代理生意的王玉梅,在华凌投资的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海商贸广场设立了经销点。

  5月21日起,记者来到华凌综合市场蹲点调研。王玉梅代理了10多个品牌的家用电器,她是华凌综合市场的老商户,1993年开始就在市场卖电饭煲等,在格鲁吉亚的店预计今年10月开业。

  王玉梅的新店在第比利斯海商贸广场,是华凌在格鲁吉亚投资的国际经济特区主要项目之一。

  从服装、布料批发起家,成立于1988年的华凌集团,历经30多年发展,在乌鲁木齐投资营运了华凌综合市场、华凌建材进出口基地、华凌国际珠宝城、华凌二手车交易市场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万多家商户在华凌各个市场内投资经营。

  2007年以来,华凌集团带领商户积极“走出去”,先后在格鲁吉亚投资建设了华凌国际经济特区、华凌自由工业园区等,收购了格鲁吉亚巴塞斯银行。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华凌集团开拓国外市场的步伐加快。华凌集团党委书记郭向阳说,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播撒下的种子,现在已经开始开花结果。国外的园区项目,给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使国内和国外市场实现了良好互动。

  蹲点体验:

  “一带一路”倡议正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阶段,转向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阶段。华凌在国外投资建设的经济特区、工业园区,轮廓也逐渐清晰起来。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乌鲁木齐的区位优势凸显,中欧班列大幅提升物流能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等,助推民营企业走向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

  打造便民综合体的O2O生态

  样本 月明楼市场

  市场变迁:

  月明楼市场成立于1992年,主营干果、糖果、调味料等;1995年至2010年间繁荣活跃;2014年市场商户开始向电商转型;2017年仓房沟村获称“淘宝村”,包括月明楼市场。

  转型之路:

  26岁的裘玲娜是加星干果行店长,她通过手机和电脑处理订单。

  5月24日,记者在月明楼市场蹲点调研,来到加星干果行当电商客服。裘玲娜的网络销售业务主要是拼团形式,在拼多多、微信群等开团,复购率很高。以最近开团的一款南枣核桃糕为例,开团两天销售2400包,共计1200千克。

  “批发就到月明楼”。在乌鲁木齐以及周边,甚至远到南北疆,上年纪90年代,这句话很多人耳熟能详。如今,月明楼的商品已经通过网络销往了全国各地。

  1996年,裘玲娜的婆婆杨乐飞创办干果店时,只希望商品能早日卖到南北疆。如今,电商销售已占销售总额的40%以上。

  在月明楼市场,“触网”转型的商户还有很多。从事干果和副食品批发多年的单宝顺,在2013年成立了新疆雪山果园食品有限公司。一年后,他还在天猫等网上商城开起了旗舰店。

  月明楼市场商户转型“触网”,是因为遇到发展瓶颈。月明楼市场经理苑大勇说,月明楼市场经历过繁荣活跃,2010年后由于交通拥堵、布局散乱、交易方式落后等原因,激发了商户积极转型的探索。

  2014年开始,月明楼市场逐步升级改造,在原址上打造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O2O”(线上到线下)综合性批零市场。

  因活跃网店数量较多,2017年月明楼市场所在的仓房沟村成为新疆首个“淘宝村”,月明楼市场也成为了“淘宝村”电商融合、集中展示的窗口。

  如今,月明楼市场的695家商户,多数已通过电商融合形成了新的销路。

  蹲点体验:

  月明楼市场的转型和新疆电商的发展轨迹相符,2010年前后,新疆的行业龙头企业探索电子商务应用,通过电商平台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月明楼市场的转型,实现了传统商业与电子商务的有机融合,为传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提供了范本。

  “菜篮子”的八爪鱼式扩张

  样本 新联批发市场

  市场变迁:

  2005年,新联市场在喀什路农机厂附近成立,面积20亩;后搬到锦州路,面积35亩;2015年搬到城北大道,规划面积780亩,成为综合型批发市场。

  转型之路:

  5月26日早晨7时,一辆大货车开进了新联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大棚。

  蔬菜批发商左福来从货车上卸下16袋辣子,这批辣子通过社区蔬菜直销点销售,最快中午就能出现在乌鲁木齐市民的餐桌上。

  “这个时节多数是本地菜。”说话间,左福来手上也不闲着,店里既批发又零售,16袋辣子一天就卖完了。

  随着城市北扩,新联市场搬迁到城北大道,负责给城北的100多家蔬菜直销点供菜。从吐鲁番运来的辣子等蔬菜,来到市场中转,就直接销售到蔬菜直销点,开创了农超对接的新形式,也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菜价。

  “最初市场只有100多家商户,面积才20亩。现在市场有2500家商户、就业人口上万人,规划面积780亩。”在新联市场管理办公室,副经理刘青利指着一幅规划图告诉记者。

  从图上看,市场从南到北依次是蔬菜水果交易区、粮油调味料交易区、海鲜水产交易区、牛羊肉交易区、活禽交易区,东边还有花卉交易区、五金交易区、干果交易区等。

  每一天,来自全国近百个城市的蔬菜、水果进入新联市场交易,市场里的农副产品种类达两万多种。

  蹲点体验:

  新联市场的发展,是乌鲁木齐丰富农产品供给、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随着“菜篮子”工程的实施,乌鲁木齐不断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建设社区蔬菜直销点、启动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加强农超对接等,如今全国上百个城市的农副产品直供乌鲁木齐,传统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也更加注重品牌建设,管理更加专业化、精细化。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