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展美丽新画卷——六师红旗农场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

2019年06月25日 13:17   来源:兵团日报

  核心阅读:六师红旗农场党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利用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植树造林,将戈壁荒滩变成绿洲;充分挖掘整理传统优秀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军垦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一幅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画卷正在红旗农场这片沃土上铺展开来。

在红旗农场哈萨克族毡绣布绣传承保护基地,传承人库拉西(左一)在向客商介绍毡绣布绣手工艺品(摄于5月31日)。

红旗农场北庭沙漠生态旅游景区内,游客正在滑沙(摄于5月31日)。

 兵团日报讯(记者张琳琳摄影报道)蓝天白云下,条条林带郁郁葱葱;沙漠景区中,驼铃声声游人如织;社区连队里,各族群众载歌载舞歌唱美好生活……5月30日,记者走进六师红旗农场,仿佛走进一幅美丽祥和的乡村画卷中。这幅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画卷,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红旗农场这片沃土上铺展开来。

  产业振兴 打造特色旅游新名片

  5月31日,记者来到红旗农场北庭沙漠生态旅游景区。虽然天气炎热,但景区里却游人如织。

  来自广东的游客庄凡,正与家人一起在沙丘上滑沙。“去年我来新疆,到这个景区玩过一次,感觉特别棒。今年我专程和家人一起来这里旅游,这里有沙漠,有绿洲,可以骑马射箭,可以滑沙游泳,用新疆话说,这里的景色太‘攒劲’了。”庄凡说。

  红旗农场北庭沙漠生态旅游景区,距离红旗农场场部18公里,是国家AAA级景区。在这里,游客既可以在林下采摘、在水中畅游,尽享田园之乐,也可以骑骆驼进入沙漠腹地探险,观赏浩瀚的沙海日出,尽情领略神奇的大漠风光。景区负责人姜石基告诉记者,景区自5月开园以来,已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

  红旗农场不仅有沙漠、湿地等自然资源,还有军垦文化、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丰富的人文资源,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

  近年来,该场不断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按照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建设,推进旅游城镇、旅游村落、风景庭院、风景园区、风景厂矿、风景街道等建设,打造“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城乡旅游风貌。将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谋划了一批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体育、汽车露营等旅游项目,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生态宜居 建设绿色幸福家园

  5月30日,记者走进红旗农场新林木业有限公司林场,一排排粗壮的速生杨投下连片的阴影,微风拂过,林带里传来悦耳的鸟鸣声。树荫下小麦已经抽穗,工人们正在忙活着。

  看着眼前这片绿色,该公司董事长赵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植树造林5万亩,把昔日的沙漠荒滩变成了绿色的海洋。“1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戈壁荒滩,如今变成了一片绿洲。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实现荒漠植树造林20万亩的目标。”赵明说。

  红旗农场种植户卢道金种植的小麦离沙漠只有一公里。“以前一遇到大风,庄稼被埋,几乎绝产,沙进人退,真是害苦了我们。”卢道金老人回忆说。

  红旗农场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北接浩瀚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著名的古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该场220万亩土地中,80万亩为沙漠。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场出台了管理办法,在禁止乱砍滥伐的同时,实施沙漠披绿工程,每年的春秋两季,组织全场的干部群众前往沙漠边缘,栽植梭梭红柳等,每年封沙育林5万亩。

  如今,一条东西长50公里的人工种植的防护林郁郁葱葱,宛如一道绿色屏障守护着农场。沙生植物生长繁茂、种植密度不断提高,昔日草木稀疏的沙丘披上了“绿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更是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现在我们农场绿树成荫,有花有草,啥时候景色都很美。”卢道金说。

  乡风文明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5月30日傍晚,记者走进红旗农场光明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场曲子戏协会的成员正在排练,曲子戏旋律悠扬婉转,掌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

  今年67岁的刘淑珍,是红旗农场曲子戏协会的会长,过几天她要带着大家参加红旗农场举办的曲子戏专场演出。“我们这次演出的是曲子戏经典剧目《梅江学》选段,这几天大家都在加紧排练,我们要把新疆曲子戏的魅力呈现给大家。”刘淑珍说。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该场充分挖掘整理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军垦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提振群众精神风貌,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近年来,该场投资2040万元兴建了曲子戏传习所和哈萨克族毡绣布绣传承保护基地,使新疆曲子戏和哈萨克族毡绣布绣两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传承。

  5月31日,记者走进哈萨克族毡绣布绣传承保护基地,见到了传承人库拉西,她正在向客商介绍毡绣布绣手工艺品。

  库拉西拿起一个手工艺毡房绣品,指着上面精致的花纹说:“这是我们哈萨克族经典的羊角图案,配上水钻,更精致了。这样一个绣品要我们十几个绣娘绣一个星期。”如今,在哈萨克族毡绣布绣传承保护基地,已有120余名哈萨克族职工在这里工作。

  今年40岁的库鲁孙·胡马尔,以前丈夫出去放牧,她就在家带孩子干家务,一家人生活紧巴巴的。如今,她凭借一双巧手制作毡绣布绣,每月收入3000多元。

  “毡绣布绣既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的生活来源,如今我用一双手就能绣出好生活。”库鲁孙·胡马尔说。

[责任编辑:王东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