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李加拉一家“练摊”记

2019年07月02日 09:44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刘萌萌 张万德摄影报道)端起一碗乳白色的奶豆腐,用小勺舀一块放入嘴中,闭上眼回味,上海游客孙磊不禁向李加拉竖起大拇指:“太香了,口感很绵软。”

  29岁的蒙古族小伙李加拉笑着回了一句“谢谢”,然后迅速打包好奶酒,方便孙磊带回家乡。

  送走了孙磊,看着距离自己摊位50米处人来人往的游客,李加拉干活的劲头更足了。

  李加拉是和静县巴伦台镇呼斯台村牧民,200只羊是家中主要收入来源。自家常吃的奶制品能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畅销产品”,这对李加拉的妈妈新乃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几天前,正在做饭的新乃接到一个电话,是和静工业园区驻巴伦台镇呼斯台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樊武军打来的:“大姐,6月29日,镇上要在咱们村举办文化旅游节,你带上奶酒、奶豆腐去摆个摊,挣点钱。”

  新乃虽然嘴上答应了,但挂了电话还是嘀咕起来:“这些又不是什么稀罕东西,能卖出去吗?”

  当晚,丈夫和儿子放牧归来,新乃将这通电话的内容转述给他们。儿子李加拉眼睛一亮,说:“我以前在外面打工时,看到超市卖的奶豆腐,一小袋就十几元,还没妈妈做的好吃,我们试试吧。”

  新乃被儿子说服了,她开始为参加文化旅游节张罗起来,嘱咐几个姐妹和儿媳制作好20公斤酸奶和10公斤的酥油,又将40公斤的鲜奶装满两大桶,奶豆腐和奶酒的原料备齐了。

  和静县巴伦台镇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如期举行。当天,李加拉一家起了个大早,留下哥哥和父亲在山上放牧,其余6口人都下了山,桌子、地毯、皮囊、蒸锅……车上装得满满当当。李加拉说,皮囊是爷爷的爷爷留下来的,为了活动特意从山上拿下来,蒸锅也和常见的锅不同,是专门制作奶酒的。一家人坐着车唱着歌,很快便到达了呼斯台村的野韭菜沟。

  碧空如洗,绿草茵茵,游客们正忙着拍照,李加拉一家却顾不上欣赏眼前的美景。大家支起矮脚桌,摆满手工奶制品,还在草地上铺上漂亮的花地毯,“奶酒、奶疙瘩、酸奶、奶豆腐、酥油……”伴随着李加拉清脆的吆喝声,一家人开始营业了。

  南京游客刘丝是李加拉一家的第一位顾客,她点了碗奶豆腐,坐在松软的地毯上,忍不住深深地嗅了下空气中的奶香,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眼看围观的游客越来越多,李加拉一家人拿出了绝活,现场展示奶豆腐和奶酒的制作过程。

  小姨布日格斯台将酸奶倒进皮囊,大姨苏友勒才次克迅速拿起木棒搅拌、摇晃,不多时,酸奶开始冒出气泡,继续搅拌,略加放置,香甜的酥油被分离了出来,剩下的乳清被倒进热锅。

  接下来,是新乃的主场。烹煮后,酸奶逐渐脱水,蒸汽遇见装凉水的铁锅变成蒸馏水(奶酒),最后剩下的便是奶豆腐泥,拿出碗,舀出一点奶豆腐泥,加入鲜奶,再进行搅拌,鲜嫩可口的奶豆腐便送到了游客手中。这套手艺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经验,显然,新乃游刃有余。

  “以前都是网购奶豆腐,今天第一次看到制作过程,很新奇有趣,现做的奶豆腐更好吃。”刘丝说。

  一个上午的功夫,李加拉家带来的奶制品销售一空。李加拉数了数手中的钞票,一共700多元,他得意地向母亲挥了挥手。那边,新乃的脸上早已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近两年来,牧民们赚钱不再只围着牛、羊转,依靠“地利”优势吃上了旅游饭,巴伦台镇党委书记吴建全告诉记者,当天,文化旅游节邀请了70多户村民在这里摆摊增收,其中有50多户都是贫困户,每户平均收入在300元以上。

[责任编辑:张雨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