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工作巡礼】对口援疆 情暖天山

——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成就展示②

2019年07月15日 10:45   来源:新疆日报

黑龙江省援疆教师韩孟雷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2018年9月5日摄)。刘 美摄

  黑龙江:医疗援疆 多措并举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婷报道)一所医院带动一个科室,一个人才引领一个科室,一个科室服务一方群众。黑龙江省援疆前方指挥部以“强人”为切入点,推进“混合式”组团援疆;以“强科”为立足点,推进“独立式”组团援疆;以“强院”为支撑点,推进“机构式”组团援疆;以“强业”为归宿点,推进“共享式”组团援疆。“四强”医疗“组团式”工作模式,充分调动了援受双方积极性。

  从2017年2月起,黑龙江先后有两批204名“组团式”援疆医疗人才入疆,对阿勒泰地区地直及所属三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医院实施“组团式”对口支援。

  人才是医院最不可或缺的资源。援疆前方指挥部将援疆专家与当地相同专业人才及相关联专业的人才组成以一个专业为核心、相关专业为辅助的“混合式”医疗团队,有效推进了内地先进技术“扎根”受援医院。3年来,共组建“混合式”医疗卫生团队121个,队员共477人,为培育本土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援疆医生李洪滨在团队中担任“团长”角色。为了让当地医生迅速掌握肿瘤科相关知识,他组织每周一次时长1小时的大讲座。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种学习方式,耗时长、收获少,而改为每日一次早会后时长5分钟的小讲座,每次只讲一个问题,反响却很好。

  2017年初,黑龙江省直20家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入疆,与受援地9家医疗卫生机构结为支援对子,明确黑龙江省1—4家医疗卫生机构全方位对口支援当地1个受援单位。目前,黑龙江省参加“机构式”组团援疆单位扩展到全省134家医疗卫生机构。“机构式”组团援疆,使受授单位实现了直接对接有关支援工作,提高了支援效率,降低了协调工作成本。

  在此基础上,黑龙江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建立了人才共享机制,将各医疗团队中的人才实行共享,集智集力开展工作。

  在新一轮医疗卫生援疆工作的持续推动下,受援地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卫生队伍已初具规模,成为阿勒泰地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坚实支撑。

上海援建的莎车县农业现代化温室大棚(2017年6月29日摄)。 图片由上海市援疆前方指挥部提供

  上海:主动作为 奋力争先

  新疆日报讯(记者韩沁言报道)上海和喀什,5000公里的距离,迥异的地形与风情。两座“性格”大相径庭的城市,却因援疆,结下不解之缘。

  新一轮对口援疆开启以来,上海援疆干部主动作为,敬业奉献,使得喀什有了家门口的好医院、山脚下的新学校、戈壁上的产业园……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是上海援疆提出的响亮口号。2010年以来,上海援疆实施产业项目355个,投入资金45.19亿元;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144个,到位资金605亿元,仅2017、2018两年,上海对口援助喀什四县产业直接带动就业26.5万人。

  24岁的土尼沙古丽·吐尔洪就是其中之一,她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打工挣钱,很方便!”土尼沙古丽说,“我是一个村民,做的衣裳,能穿在外国人身上,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2018年上海对口援助喀什四县新增就业13.61万人,贫困户转移就业22.11万人,其中,企业稳定就业4.87万人。

  上海的产业援疆扶贫工作正在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给当地干部群众很多启发。

  为了让喀什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他们率先在上海开展“双线九进”宣传和展示展销活动。不仅为受援地延伸出一条“带不走”的产业链,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还迅速把“宅在深闺”的喀什特色农产品推介到全国。

  通过打造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升级版,做实南疆医疗联合体,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病不出喀什的目标。

  上海第九批援疆医疗队领队、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崔勇说:“通过一个五级网络,覆盖整个喀什地区,向下连到村卫生室,向上连到上海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三甲医院。”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新模式的升级,使受援地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逐步下降。

  “对口支援新疆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上海义不容辞的光荣政治任务和重要历史使命。”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史家明说,“我们要统筹做好各项援疆工作,努力实现上海市的援疆工作继续走在前列。”

7月6日,江苏省帮助改造升级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图书馆重新开业。新疆日报记者约提克尔·尼加提摄

  江苏:资源共享 真情援疆

  新疆日报讯(记者刘东莱报道)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众多志存高远的援疆人才从江苏大地涌向伊犁河谷和帕米尔高原,与受援地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各族群众一起,共同谱写了一首壮丽的援疆之歌。

  7月9日,伊宁县“江苏南通轻纺产业园”内的伊宁三润服装厂,艾孜古丽正熟练地缝制长裤。她或许不会想到,一周后,由她经手的这一条条长裤,将出现在日本市场上。

  两年前,艾孜古丽还是一位闲在家里的农民,只是帮着父母做点家务。今年年初,经过技能培训,她从一位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如今,她已习惯了工厂的节奏,“如果再回到家里闲着,就不适应了。”她说。

  全面扶贫计划的实施不断改变着受援地群众的生活。江苏援伊前指制定援疆扶贫3年行动计划,实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扶志扶智等,多管齐下,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自身“造血”功能。3年共实施援疆扶贫项目315个,项目资金占援疆总资金的48%以上。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江苏省援疆力量率先在种植业试点,从产销两端发力,帮助4000户贫困户增收800余万元;推动苏宁易购扶贫实训店、苏宁拼购项目落户克州,带动当地销售农产品超过3000万元。

  连续两年,霍城县江苏中学“江阴班”一本上线率达到100%,伊宁县二中“南通班”、尼勒克县武进中学“武进班”二本上线率达到100%。上百万册图书走进校园,阅读正在点亮孩子们的未来。与书籍一起陪伴他们的,还有来自江苏各所学校的优秀教师。

  蓬勃发展的不仅有教育,还有医疗。3年来,江苏省创新“资源共享”模式,将原来对单个医院的援助拓展为对整个卫生医疗系统的组团援疆,80名援疆医疗专家在受援地统一调配,广泛开展业务交流、技术指导、讲学示教等工作,持续放大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如今,从村庄到城市,从教育到医疗,从产业到平台,江苏援疆正在新疆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6月22日,浙江省衢州市援建乌什县阿合雅镇库曲麦村小微企业创业园内,阿克苏鼎隆帽业有限公司的女工们在工作。 俞刘东摄

  浙江:添新动力 增幸福感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治立报道)迢迢援疆路,浓浓援疆情。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浙江省一批批援疆干部人才不远万里,为受援地带来了项目、资金、技术、理念,为受援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激发了新的活力。

  日前,台州市援疆指挥部投入600万元援疆资金援建的阿拉尔市文化(图书)馆二期正式开馆,该项目使文化(图书)馆新增图书6万册、电子图书20万册。馆内还设有藏书区、公共阅读大厅、图书漂流站、休闲阅读长廊等功能区域。其中,海洋绘画区、成语争锋区、跑酷学英语区等均配备益智体感互动设备,备受孩子和家长青睐。

  阿克苏地委副书记、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王通林表示,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把2019年确定为浙江援疆“巩固提升年”,重点在基础性和长远性援疆工作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创新发挥“助力脱贫攻坚211行动计划”的作用,进一步夯实教育、医疗、交往交流交融等有利于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的基础工作,并立足民生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致富奔小康,进一步增强受援地的“造血”功能。

  在温宿县托乎拉乡库如力村,温宿县鑫农菌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小小菌棒成了“摇钱树”,在此务工的村民每隔几天就能采摘一批新鲜的黑木耳。

  合作社理事长朱立文是浙江金华人,2014年,应金华市援疆指挥部邀请,他来到温宿县开发菌类种植项目。5年间,他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香菇、黑木耳、羊肚菌、猴头菇等十余个菌类品种,其中,黑木耳已在南疆多个村庄推广种植,成为“万亩亿元”项目的支柱产业之一。

  这两年,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全面开展果园生态化高效栽培黑木耳技术的研发、试点、示范,吸引和鼓励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和优秀涉农企业参与到加快受援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万亩亿元”工程中,进一步推进黑木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与此同时,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实施了“十城百店”工程。项目实施后,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的数十万吨苹果、香梨、核桃、红枣等优质农产品销往内地市场。

  产业援疆中,浙江省各市援疆指挥部根据受援地现有的基础和产业特点,采取发展产业园区、“1+X”、单独建厂3种模式,加快推进项目落地,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6月12日,安徽省援疆教师在给皮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讲解成衣制作技术。图片由安徽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提供

  安徽:“三驾马车” 共促就业

  新疆日报讯(记者李道忠 通讯员王新宇报道)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安徽省援疆指挥部紧紧围绕就业增收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和转移就业“三驾马车”,助力皮山县62个贫困村、19924户8.5万多人脱贫,为受援地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6月30日上午,皮山县木奎拉乡和佳新村村民布再娜甫·买提托合正在大棚里摘西红杮。在大棚里劳动,她每月可以挣1000多元。她的丈夫从事水暖工作,月薪4000元。此外,布再娜甫在搬迁点还分到1座蔬菜大棚、3亩土地和1座80平方米的棚圈。

  在和佳新村的两个易地搬迁点,1816户81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业就、能致富”的目标。

  “每月能拿到4000多元,我在这里工作很好!”近日,在皮山县安徽工业园区和田海螺型材有限责任公司的厂房里,正在对刚下线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的工人古丽拜热姆·阿卜力克木对记者说。2017年7月产业园建成投产后,古丽拜热姆成为第一批员工,像她这样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身份转变的农民,在和田海螺型材有限责任公司已有300多人。

  2019年,安徽省援疆指挥部招商引资工作再上台阶,9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皮山并顺利投产。至此,园区落地企业已有70多家,共为当地6000多名农牧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阿依古丽·萨吾顿是皮山县木吉乡阔纳吐格曼村村民,2017年到安徽淮北的纺织厂务工。经过1年多的学习和融入,她很快成长为生产线上的“师傅”,每月收入达到5000元。有了这几年的务工收入,她家的生活越来越好。阿依古丽能在安徽务工,得益于皖新两地政府连年实施的“千人赴皖就业计划”。从2017年起,安徽省援疆指挥部积极引导皮山农村富余劳动力赴皖务工。同时,动员安徽各地市企业吸纳皮山员工,做好各项服务,为皮山农民铺就了一条温暖的务工增收之路。

  截至目前,安徽省援疆指挥部已组织转移5000名和田地区富余劳动力在合肥、淮北等地务工。

福建省第七批援疆医疗专家在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二十里店村义诊(2018年5月10日摄)。图片由福建省援疆指挥部提供

  福建:倾情倾智 铿锵有力

  新疆日报讯(记者盖有军 昌吉记者站刘茜报道)在距福建4000多公里的昌吉回族自治州,福建元素和力量正不断被注入。从产业援疆到乡村振兴,从民族团结到脱贫攻坚,福建援疆步伐铿锵有力。

  2017年以来,福建省第七批援疆工作队197名干部人才,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项目援建、产业带动、人才援疆、交往交流交融等工作上聚焦用力,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产业援疆为昌吉州经济“强筋壮骨”。2017年8月,昌吉州福建商会成立,搭建起以商招商平台,积极促进了昌吉州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9月18日至20日,福建援疆前方指挥部举办了“企业家昌吉行——产业援疆与产业发展圆桌会议”,昌吉州揽获20个重大签约项目,总签约额199.73亿元。2017年以来,福建已签约产业援疆项目137个,合同金额385.45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127个,投资总额190.26亿元,到位资金84.29亿元,有力地推进了昌吉州多个领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稳步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去年以来,福建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与福建援疆宁德、龙岩分指挥部先后斥资1700多万元,在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二十里店村启动建设了“十个一”援建工程,成为昌吉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示范村。

  福建援疆前指还不断创新支持昌吉州乡村振兴新模式,有效打通土特产品外销新平台。组织木垒哈密瓜专场购销活动,销售哈密瓜600万公斤,实现年收入1500万元。莆田分指挥部助力玛纳斯碧玉先后获得十多个国家级奖项,销售额突破6000多万元。三明市、宁德市援疆干部分别引进食用菌龙头企业,指导当地群众种植杏鲍菇等9个品种的食用菌,年收入超3亿元。福建援疆前指策划的“八闽亲人游昌吉”丝绸之路旅游专列和包机旅游,使得2018年福建入疆游客达65万人次。

  2017年以来,闽昌携手打好脱贫攻坚战。积极开展“家庭圆梦行动计划”“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活动。两年多来,福建省援助昌吉州实施脱贫攻坚项目106个,投入援疆资金4.72亿元。动员社会力量用于脱贫攻坚资金达6799万元,援建项目50个,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19人脱贫。

[责任编辑: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