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丽新边疆丨这些人和事让央网记者念念不忘

2019年07月22日 11:58   来源:兵团日报

  七天,辗转近万公里,深入南疆三个师市

  兵团这些人和事让央网记者念念不忘!

  “黄沙漫天,大风吹得战士们睁不开双眼……经过15天时间,1800名官兵徒步横穿了‘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为解放和田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而后,他们征尘未洗又走向荒原,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忠诚。”

  6月29日上午,在四十七团纪念馆里,志愿讲解员夏美玲饱含深情地向参观者讲述沙海老兵的故事,人群中,来自光明网的记者张璋早已泪流满面。几天来,她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感动落泪了。

  志愿讲解员夏美玲向参观者讲述沙海老兵的故事。

  自6月24日,“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兵团新风采”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以来,来自新华网、光明网的数名记者从北京出发,在一周时间里奔赴兵团一师阿拉尔市、三师图木舒克市、十四师昆玉市,走进团场连队、企业车间、高校和医院,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兵团在积极推进深化改革、向南发展、民族团结、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的新成果、展现的新气象。

  此行虽短,但给央网记者们带去的却是长久的震撼与感动。

  “兵团人总让我热泪盈眶”

  6月25日上午,刚下了飞机的采访组一行顾不上休息,便迫不及待从阿克苏机场直奔老兵刘聪普家中,听老人家讲述燃情年代里的感人故事。

  采访组一行在老兵刘聪普家中采访。

  今年90岁的刘聪普老人是原359旅718团3营7连的战士、英雄老兵张富清的战友。上世纪50年代,这支英雄的部队集体转业,刘聪普成为一名“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军垦战士。参军时,保家卫国,转业后,扎根边疆,奉献一生。1949年9月10日,刘聪普跟随部队西进;1955年,原359旅718团战士转业,许多战士回到家乡,而刘聪普不但选择留下来,还让山西老家的妻子穆春梅带着6岁大的儿子也来新疆。他说:“建设新疆是党中央赋予359旅战士的使命,我们一定要把新疆建设好。”

  老人家的故事让在场记者无一不为之动容。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在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里,王震将军的题词赫然在目。在这里,记者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三五九旅精神、兵团精神,内心无比震撼。光明网记者张瑜说:“这一路走来,我深深感受到兵团精神犹如大漠中的胡杨屹立不倒。”

  几天来,老兵刘聪普、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马兰花、四十七团文体广电服务中心副主任、团委书记夏美玲等一个个兵团人的名字深深印在了记者们的脑海里。光明网记者曾震宇感慨:“来到兵团后,我深深被这里的壮美风景所震撼,更被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建设出现代化城市的一代代兵团人所感动。”“在这片永远不缺故事的土地上,每一位兵团人都足以让我热泪盈眶。”光明网记者张璋说。

  “我要把这里的沙子带回北京”

  6月25日下午,采访组成员来到在一师十一团“沙漠之门”采访,在这里,大家亲手种下四翅滨藜树苗,为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播下“一点绿”。

  一师十一团位于阿拉尔市东部、塔里木河南岸,毗邻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故有“沙漠之门”之称。

  截至2019年,十一团通过实施三北造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先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种植了7.7万亩特色经济林,1.8万亩人工乔木林,4.75万亩柽柳、甘草、黑枸杞复合生态林,且正在营造2.1万亩防沙治沙四翅滨藜“灌木饲料”林。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了“生态卫士”示范作用。

  现在,沙子不再是这里的“敌人”,而是“朋友”。近年来,十一团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沙漠旅游业,成功举办了七场大型汽车沙漠越野拉力赛活动,平均每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带动师市旅游餐饮服务业经济收入300余万元。

  新华网记者张庆水向大家展示特别的“纪念品”——沙子。

  离开十一团时,新华网记者张庆水用矿泉水瓶装了一瓶沙子作为留念,他说:“十一团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植树造林成效,反映了兵团人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我要把沙子带回北京,告诉身边的人沙漠治理是多么重要,兵团发挥生态卫士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新时代兵团处处是新气象”

  “没想到兵团的教育、工业、医疗等事业发展得这么好,处处都是新气象!”不管是在医院、高校,还是在企业生产车间,记者们都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记者们感受互联网医疗的便利。

  “患者可以通过APP选择医生进行预约、诊断。在这里,还可以进行自动取药。”6月27日,在新疆首家互联网医院——三师图木舒克市人民医院健客互联网会诊中心,记者们感受了一把互联网医疗带来的便利,也体会到了该院的设立对解决三师图市及周边地区优质医疗资源数量不足、为偏远地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等方面带来的积极作用。

  塔里木大学校园。

  在被称作离沙漠最近、条件最艰苦、最后进入城市的大学——塔里木大学,采访团一行惊讶于它如今的师资力量和校园环境,当然最震撼他们的还是塔里木大学建校60多年以来一直传承着的“红色基因”——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

  采访组一行在新疆东纯兴集团采访。

  在三师四十一团草湖镇,采访团一行走进新疆东纯兴集团的生产车间,感受100万锭棉纺项目的震撼。通过实地采访,大家纷纷表示,四十团草湖镇在“以产业带动就业”等方面的成效,展示出了兵团和内地省市协同发展的新进展和兵团产业带动就业、推进向南发展的新作为。

  短短的七天行程很快就告一段落,而对央网记者们来说,这仅仅是他们认识兵团、热爱兵团、宣传兵团的开始。“从沙海老兵到忙碌在兵团各个岗位上的八零后、九零后,变的是生活条件和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不变的是兵团人的执着坚守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意。”光明网记者张璋的话道出了采访团一行的共同心声。

[责任编辑:王建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