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声音】产业扶贫要接地气

2019年07月24日 10:16   来源:新疆日报

  在产业扶贫上做到精准施策,关键要解决好“适应性”问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态度。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脱贫质量,切实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唯有如此,包括脱贫攻坚在内的各项事业才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我身体不好,不能干重体力活,发展庭院经济让我找到了一条脱贫的路。”这话出自沙雅县沙雅镇其乃巴格村村民苏来曼·艾合麦之口。近年来,沙雅县深挖庭院潜力,助推脱贫攻坚,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模式,以庭院果树、蔬菜、畜禽为主,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初步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庭院经济规模发展新格局。(据7月12日《新疆日报》)

  农家小院里,瓜果茂盛、菜蔬鲜嫩、鸟语花香,人居其中,好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在这美好景致中,有农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朴素梦想。小小庭院之所以成为农民心中的“聚宝盆”,庭院经济之所以成为受欢迎的产业,就在于接地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前不久,与在南疆驻村的朋友交流,说起产业扶贫,他说:“刚开始想着在村里发展红枣产业,但群众积极性不高。后来经过认真调研,发现南疆有养鸽子的传统,也有市场,于是决定发展养鸽产业。群众对此积极性很高,如今鸽产业已成规模,产生效益。”对此,朋友很是感慨,产业扶贫上什么项目,一定不能想当然,要“目中有人”,充分考虑产业的“适应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产业扶贫做到因地制宜,一方面要适应当地的“水土”,要考虑降水、光照、温度、土壤等自然条件;另一方面更要适应这里的“乡土”,要考虑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人口结构等社会条件。也就是说,做好产业扶贫,既要懂经济学,会算数字账,也要懂社会学,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了解群众的所想所盼。否则,机械、盲目地跟风,听到什么赚钱就种什么,别人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结果可能市场不买账,群众也不买账。只有把国家政策、市场前景、当地实际、群众诉求等因素加以全面考虑,产业扶贫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自治区党委九届七次全会就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九个方面的聚力攻坚,其中就包括“要在精准施策上聚力攻坚”。在产业扶贫上做到精准施策,关键要解决好“适应性”问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态度。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脱贫质量,切实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唯有如此,包括脱贫攻坚在内的各项事业才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许庆光)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