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纪景兰:支边数载 青春无悔

2019年08月21日 11:20   来源:阿克苏日报

  天山网讯(记者邓丽娟 刘莉报道)8月19日,走进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丰收片区管委会鲁丰社区,初见纪景兰时,她手脚麻利、说话利索,完全不像是70岁。

  “来,吃点葡萄……”纪景兰说着话,赶走了将前爪扒在桌上好奇张望的小猫,用抹布又擦了一遍桌子,将洗好并装盘的葡萄放在桌上。

  看出记者的疑惑,她拿出身份证说:“看,我真的是1949年出生的,今年70岁,和新中国同龄。”

  纪景兰祖籍山东德州,1965年4月27日,16岁的她作为山东支边青年来到新疆。拜城县是她进疆的第一站,一个月后转到阿瓦提县丰收三场(现丰收片区管委会)。

  “我们坐着解放军那种带篷子的车整整走了一天,才到阿瓦提,我被分配到丰收三场四连。刚到的时候没有住的地方,牧民都去放羊了,我们就把羊圈打扫干净,地上铺上罗布麻当床。住羊圈没多久,我们动手挖的地窝子也能住人了,没结婚的9个人住一个地窝子,结了婚的一个家庭住一个地窝子。”纪景兰说,那时候食堂每天都是玉米糊糊、玉米饼、土豆汤,场部没有巴扎,想买咸菜都买不到。

  “在来新疆之前,听人说新疆是荒凉的大戈壁,我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我真正接触到这片土地时,才发现这里的条件远比想象中的艰苦。我打起了退堂鼓,动了回家的念头。可是,看到其他同志都在咬牙克服,领导都在带头劳动,我选择了继续坚持。”纪景兰说。

  干起活来,纪景兰从不怕吃苦。1966年至1970年,她先后任丰收三场四连三排、四排排长,连续5年被农场评为“三八红旗手”。1970年,她调任丰收三场二连妇女排任排长,带着南京、山东的支边青年一同投身火热的大建设中。

  “当时每个月工资只有18元,拿到手会仔仔细细数上好几遍。最开心的事就是坐着驴车去阿瓦提县买日用品,来回需要3天,晚上住在办事处,住宿费一晚上3角钱。一直到1975年,工资涨到每月33元,除去日常开支,还能存10元。”纪景兰说。

  艰苦的岁月在纪景兰身上留下了“烙印”。她的双手布满了裂口和老茧,在退休的这20年里依然没有磨平。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国家给我们每个人分了10亩口粮地、10亩棉花地、1亩菜地。为带领群众增收,片区党委调整种植结构,不断采用新技术,使棉花质量、产量不断提高,阿瓦提县因此荣获‘中国长绒棉之乡’的称号。”纪景兰说。

  2006年,纪景兰花12万元在鲁丰社区盖起了新房子。2018年,她用国家给的建房补贴1.1万元维修了房子,重新刷了墙,装了取暖的锅炉和暖气片,彻底告别了冬天烧煤炉取暖的日子。

  “我现在每月有3600元退休工资,是1970年工资的200倍。现在想买啥都方便,出门就是柏油马路,儿子买了小轿车,到阿克苏市也不过几个小时时间。今年3月,我回老家看望80岁的姐姐,感觉还是新疆的生活好。我现在每年参加一次全民免费健康体检,我的胆囊炎就是那时候检查出来的。孙子现在上学不要钱,学校还管饭,这样的好日子哪里找。”纪景兰说。

  “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我很自豪,我和新中国同岁,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参与了新疆的建设。祝福祖国的明天越来越好!”采访最后,纪景兰由衷地说。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