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奴泪》到《春耕之歌》: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书写新篇章

2019年08月24日 18:06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8月22日电(记者刘世东)20日,“新时代·边疆行”重点新闻网站走进西藏活动采访团来到了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在这里,采访团一行从历史的回响中感受到了克松的沧桑巨变,也聆听到了她不断奋进的足音。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陈列馆中,“克松的第一”展示墙。(摄影刘世东)

  1959年5月,克松在西藏自治区工委的领导下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

  民主改革以来,克松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2017年,所有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克松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735.5元。

  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克松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室、信息资源共享室等,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社区党总支书记边巴次仁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称,在克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各类文娱活动,学习弹奏六弦琴、扬琴等乐器非常受村民的欢迎。

  另外,近些年来,克松社区居委会开展了“欢庆藏历年文艺演出”、“庆祝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农牧民运动会”等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克松社区的和谐发展。

  村民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非常高。由该村村民自编自演的话剧《农奴泪》已经在山南市的各级各类学校、机关单位以及多个县进行巡回演出。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该话剧还登上了西藏人民会堂,广受好评。据边巴次仁介绍,目前该话剧在人民会堂已经展演了十次。

话剧《农奴泪》。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觉果 摄

  边巴次仁认为,编排并演出《农奴泪》意义很大,不仅可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增强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

  《农奴泪》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了西藏民主改革前后,克松庄园农奴赤来多吉一家三代,从受压迫受剥削到翻身做主人的故事。《农奴泪》的雏形《旧社会的苦》是1968年——1976年期间,为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当时克松人民公社组织群众编排的,曾在西藏的广大农牧区进行多次演出。2010年12月,克松村居民开始恢复话剧排练工作。2011年3月25日,《农奴泪》在克松居委会“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立3周年”活动中首场演出。

  《春耕之歌》是克松另一个十分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今年3月16日正值藏历闰一月初十,西藏多地举行形式多样的春耕仪式。在克松村民的积极参与下,克松当天也为大家呈现了一场余韵悠长的春耕仪式。村民们把装扮一新的拖拉机开到村里的农田里,全村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来到田间,在高唱古老《春耕之歌》中开始了春耕仪式。

  据介绍,如今传唱的《春耕之歌》曾流传于雅砻河谷一带。根据现存文字记载,克松村《春耕之歌》至今约有两百年历史,但曾一度失传。从2018年中旬起,山南市和乃东区文化部门联合克松村,积极申遗保护《春耕之歌》,希望古老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对克松文化建设的付出让达瓦获得了村民的认可。图为达瓦给记者展示荣誉证书。(西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李云彤 供图)

  达瓦是克松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一员。他是一名老党员,也是克松社区致富带头人。近些年来,他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闲暇时间跳广场锅庄舞是克松村民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据达瓦介绍,他曾自费邀请老师来教村民们跳锅庄舞。在藏历新年等藏族重要节日,他还曾自费邀请文艺演出队来为村民们表演广场锅庄舞。

  经过60年的发展,曾经铸造无数辉煌的克松,已经迈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正在书写新的历史篇章。而克松独具一格的文化建设成果必将成为这新的篇章中绚丽的一笔。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