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乡村治理】贫困村迈上脱贫路

2019年09月06日 10:59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陈晨 通讯员阿丽娜 · 那比汗 季靖报道)眼下,当你走进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巴斯博孜达克村,映入眼帘的是笔直的公路、瓜果飘香的庭院、在小院中忙碌的村民,塔城市农业农村局“访惠聚”工作队驻村后,发挥派出单位优势,和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一步步迈上脱贫致富之路。

  庭院经济增收入

  走进贫困村民阿达古丽 · 吐斯甫汗的院落,刺玫、节节高等绚丽多彩的鲜花为庭院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院子里的豆角、辣椒、西红柿等时令蔬菜等待主人采摘。

  “以前我不懂种菜,多亏工作队教我种地,帮我打埂子,将吃不完的菜拿到市场上卖,一年收入2000多元,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阿达古丽高兴地说。

  曾经,巴斯博孜达克村村民因受传统生产方式制约,在庭院种养方面几乎为“零”。针对村民缺乏科学种植、养殖技术的现状,工作队邀请农牧业专家举办庭院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7场(次),参加培训的村民540余人(次)。

  工作队和村“两委”根据村民庭院大小和需求精准施策,发展不同类型庭院经济。给庭院面积较小的村民每年发放价值5000元蔬菜籽苗,给庭院面积较大的村民发放价值1.5万元玉米种子和果树苗,为贫困户每户发放扶贫羊18只,使村民有了发展庭院经济的动力。通过两年多的努力,25户美丽庭院经济示范户涌现出来。

  滴灌项目提产量

  巴斯博孜达克村有耕地8600亩,其中4600亩长期处于山水漫灌区,受地理条件影响,每年来水量不稳定,农作物产量不高,这是造成村民收入低的重要因素。为破解此难题,工作队和村“两委”引入滴灌综合水利项目,彻底解决了全村农业用水灌溉问题,改变了巴斯博孜达克村山水漫灌历史。

  “我家80亩玉米地都处于山水灌溉区,每亩地只能产800公斤玉米,多次想把地包出去。多亏工作队给我算了笔账,鼓励我安装滴灌设备,请专家到地里给我讲玉米种植技术,使每亩地平均增产120公斤以上,每亩收入增加140元以上。”村民山达哈西高兴地说。

  为使山水灌区滴灌综合水利项目落地开花,工作队向上级农业开发部门争取项目资金600多万元,建设中型蓄水池一座,安装1500米滴灌主管道及4600亩山水灌区全套滴灌设备,新打抗旱机电井1眼,解决了用水高峰期灌溉用水紧缺的难题。

  “在党的惠民政策支持下,工作队和村‘两委’不仅使全村玉米平均每亩增产100公斤,人均增收2000余元,还为村里修建33座暖圈,新修1400米围墙、硬化3000余米村内道路,完成全村的自来水改造。”该村党支部书记荣鑫直言。

  抱团发展促脱贫

  巴斯博孜达克村大多数村民将耕地以低价长期对外承包,收效甚微。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工作队积极配合村“两委”整合全村耕地,动员包括全村45户贫困户在内的73户村民以耕地为股本组建了巴斯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8年1月,工作队协助村“两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按照“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5名党员和9名种植大户带领45户贫困户率先入股加入合作社。2018年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目前合作社入股耕地7600亩,共有社员73户,2018年人均仅凭耕地股本就分红1.27万元,农户亩均耕地效益翻了2倍以上。”合作社负责人努尔兰 · 尼合买提说。

  贫困户哈吉开勒 · 赛力汗家中耕地,因缺乏种植经验、不善管理而长期亏损。入股合作社后,他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我不但每年能在合作社拿到5万元分红,还能在外打零工,每年可以再多挣1万多元。”哈吉开勒笑着说。

  “合作社成立以来,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原先的每年不到1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每年70万元左右。下一步我们将新建玉米烘干厂及养殖小区,吸纳广大村民进厂务工,让村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马宁说。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