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 奋斗新时代——我家的变迁】蜗居变宜居:听阿里木讲他家的“变”

2019年09月20日 09:55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代筱晔报道)刚工作时,集体宿舍门前那条尘土飞扬的土路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双向六车道的城市主干道。

  结婚时,两张单人床拼出来的集体宿舍婚房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家属楼里105平方米的大三居。

  曾经,家附近是大片露天的煤矿。如今,家门口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以前,带孩子去团结路的父母家,一天只有一趟公交车。现在,开车一会儿就到了。

  这是81岁高龄的阿里木·哈斯木最切身的体会,1955年,只有17岁的他,到乌鲁木齐六道湾煤矿子弟学校当老师,现在他的家已发展成25口人的大家庭。

  两张单人床拼出的婚房

  阿里木居住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苇湖紫光小区。9月9日,他在祝福声中度过了81岁生日。回想过去,1955年7月,17岁的他自乌鲁木齐市第一师范学校(现新疆师范大学)毕业,主动要求分配到原乌鲁木齐六道湾煤矿子弟学校(现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中学)当老师,这一待就是64年。

  那时候,住房紧缺,阿里木需要和七八个煤矿职工一起住在窑洞式平房的集体宿舍里。“每个星期,步行两三个小时回一次在团结路的家。”

  1959年,阿里木结婚了,但他并没有拥有一个真正的“家”。

  “结婚前的半年,我们还是各自住在集体宿舍里,只能等每个周末回父母家,如此才能团聚。”一想到这段往事,阿里木江的妻子麦丽开木·斯依提捂着嘴笑了起来。

  半年后,单位终于分给这对新人一套12平方米的单身宿舍作为婚房,夫妻俩开心地搬着自己的单人床,在新房里拼出了一张双人床,从此开始了属于这个小家庭的故事。

  婚房太小,阿里木夫妻需要和别的家庭共用厨房,但这其中自有乐趣,这家的炒茄子,那家的炒土豆丝,分到各家的餐桌上,就变成了一桌菜。

  家和单位都在煤矿跟前,总是有灰尘。麦丽开木爱干净,为此,阿里木每天都会烧好一锅水,准备一块肥皂,帮她清洗长发。回忆至此,阿里木回头看了眼坐在他身侧、满头白发盘在脑后的妻子,弯起了嘴角。

  去父母家 娃娃要从车窗户上塞进去

  1960年,阿里木和麦丽开木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即大女儿古丽扎·阿里木的到来,让小小的房间略显局促。两年后,学校考虑到用房问题,又给阿里木分了一套17平方米的里外套间,小家庭第一次拥有自己的独立厨房。

  但因工作太忙,他们经常需要将古丽扎送回外婆家,在古丽扎的记忆中,年幼时,父亲常带着她搭六道湾村村民的马车、毛驴车进城,到了70年代,从北门到七道湾通了一趟公交车,路过六道湾,但挤公交并没那么容易。

  “那时候,从七道湾到北门只有一趟公交车,我们是中途上车,每次去坐车,车站都等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

  阿里木回忆,当时坐公交车有这样一句笑话:“七道湾的人能坐,苇湖梁的人能站,六道湾的人只能扒。”为了能坐上车,他每次都得奋力往上挤,古丽扎则由母亲从车窗上递给父亲,坐一趟车下来,阿里木的衣服得少几颗扣子。

  1985年,乌鲁木齐公共汽车公司新开辟了31条线路,全新的159辆“大通道”公交车上线,缓解了当时人们出行难的问题。但在阿里木一家人的记忆中,久等不来的公交、拥挤不堪的车厢、扒车门乘车这些回忆,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期,城市新增了一批“小中巴”公交,才缓解了这些问题。

  2000年之后,乌鲁木齐城市公交事业迅猛发展,公交线路不断延伸,车况也明显好转。到了2011年,城市快速公交的加入令乌鲁木齐的公共交通系统更加完善。

  “如今,我们家门口不仅到处都是花草树木,还修了双向六车道的六道湾路,有11趟公交车经过家门口,去哪都有车坐,公交车几分钟一辆,上车还能刷‘敬老卡’,走500米左右就能坐BRT。”

  冬季蔬菜没地儿存储 家门口打菜窖

  在阿里木记忆里,冬季存储蔬菜让他记忆深刻,那时,煤矿职工和学校老师们都种菜。每年秋天,丰收的蔬菜都会堆到一起,再集体分,因此,每年冬天家里也能囤几麻袋洋芋、大白菜、萝卜。

  分的蔬菜一多,储存就成了问题,阿里木学着矿上的职工们,在自家附近打起了菜窖。“我家的菜窖不太深,但是多。”古丽扎说,当时家附近有9口菜窖,每个菜窖里都堆着一些白菜和土豆,由它们来装点冬季的菜桌。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买菜成了很方便的事儿,蔬菜店、水果店、肉铺渐渐多起来,菜的品种也多了,即使是冬天,也能吃上西红柿、黄瓜、茄子等新鲜的蔬菜。曾经的菜窖伴随着房子的翻修重建,也都填土封口铺上了水泥。

  而现在,社区便民蔬菜、肉店就开在家门口,走过去用不了5分钟。年轻一辈为了图省事,还能让蔬菜店送货上门,天南地北的蔬菜水果都能出现在餐桌上。“现在再说起菜窖,我的孙子们都不知道是啥。”说这话时,古丽扎的脸上满是怀念。

  从单身宿舍婚房到大三居 44年越住越大

  1984年底,学校的第一栋教职工家属楼建成,阿里木和麦丽开木分到了一套61平方米的两居室。夫妻俩带着孩子们第一次住进了楼房,“当时的卫生间只有0.8平方米,只能容下一个人,在里面转个身都困难。”但这仍让他们很兴奋,时常招呼亲友们来家里做客参观。

  毕业后也分配到父母所在单位的古丽扎,在1984年结婚时,也分到了一套50平方米的楼房。伴随着一家人开启的楼房生活,阿里木的大外孙玛吾拉·塔依尔出生了,家里越来越热闹。

  90年代初,随着乌鲁木齐市整体建设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乌市水磨沟区六道湾片区的土地陆续被征购,曾经大片的平房区都渐渐盖起了楼房,村民、职工集资修建的楼房、小区也拔地而起。

  2003年,作为退休老教师的阿里木也赶上了单位的集资建房,搬进了位于水磨沟区六道湾片区管委会斜井西社区的苇湖紫光小区,105平方米的大三居。此时的房子,比起44年前的12平方米婚房,面积扩大了8倍多。

  枝繁叶茂 两口之家变四代同堂

  2013年之后,六道湾片区的各条道路开始实施全面硬化,巷道变得平整,下雨天,一脚水一脚泥的经历已成过往。阿里木家附近和小区里的植被越来越多,从种草皮到种花卉、移栽树苗,如今的小区里,入夏之后到处都是鸟语花香。

  2018年,六道湾路也由曾经的灰土路华丽转身,成为双向六车道、长达两公里的城市景观主干道。

  今年7月,阿里木的外孙玛吾拉的小儿子出生了,给阿里木新添了一个重孙。他的家庭和他生活的六道湾,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他很高兴能参与进这变化中,在这其中收获着家庭的小幸福。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