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班大叔的小毛驴哪去了?——和田寻驴三问

2019年09月20日 16:2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20日电 题:库尔班大叔的小毛驴哪去了?——和田寻驴三问

  新华社记者丁建刚、于涛

  60多年前,世居沙漠边缘的和田农民库尔班·吐鲁木,打算骑毛驴进北京看望毛主席。由此,人们记住了一个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壮举,也记住了他赖以远行的小毛驴。

  9月秋高气爽,穿行在和田大地,记者仍能感受到库尔班大叔的“留痕”:对外开放的纪念馆、与毛主席握手的雕塑。然而,即使经行最偏远的乡村,沿途也很难看到骑驴的路人,或者慢悠悠赶路的驴车。

  任劳任怨的小毛驴哪去了?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一问,出行不骑驴了?

  与库尔班大叔一样,“驴行”是和田居民习以为常的出行方式。千百年来,绿洲里的居民出门无不如此,但为何短短数年间,小毛驴就几乎很难找到?

  其实,找驴难并非始于今日。几年前,有摄制组在和田拍摄电影,需要百余辆毛驴车当道具,结果“满世界找驴”,可怎么找也找不够。

  带着疑问,我们在绿洲间走村入户。艾尼瓦尔·卡乌力在于田县城闹市区开了家两层楼的拌面馆。他说,他是改革开放后县里第一代“下海”经商的农民,当年,他进城开店的物件就是靠毛驴一趟趟驮来的。“这些年,老百姓都有钱了,几年前骑摩托上街还很‘拉风’,现在开小汽车都是平常事,哪还用得上毛驴?”

  艾尼瓦尔所言不虚。如今走进当地乡镇,马路宽阔,街道整齐,硬化路通往每个村落。葡萄架掩映下的农家院落,随处可见停放的三轮车、皮卡车和家用轿车。

  今年7月底,和田地区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至此,新疆所有地州市都开通了高速公路。来自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的信息显示,截至去年底,新疆所有乡镇、农村的公路通达率和通畅率都接近100%,南疆贫困区“出行难”成为历史。

  5年前,洛浦县克尔喀什村的老农艾合买提·尼亚孜将家中的毛驴卖了,先后买回摩托车、电动车,“这几年村里好几家都买了小汽车。要不是年纪大了,我也想买一辆。”

  如今在和田,去北京已不是难事。南疆铁路已通达,一片片绿洲被铁路串联起来,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统计,疆内铁路营业里程达6500多公里,接近北京至上海营业里程的5倍。同时,新疆成为全国拥有机场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和田、喀什等11个支线机场,可以直飞广州、成都等20个城市。

  瓜果飘香之际,库尔班大叔的故乡传出喜讯:于田机场建设进入了设计评审环节。如此想来,大叔若健在,去北京也不会再骑驴了吧?

  二问,打柴不用驴了?

  我们还有疑惑,在和田,毛驴不仅是代步工具,也是人们世代从沙漠里打柴、运柴的主力。荒漠间,小毛驴埋首拉着垛得高高的梭梭、红柳的场景,许多人记忆犹新。

  “现在哪里用打柴?再说政府也明令禁止砍伐!”家住墨玉县喀尔赛镇巴格其村的阿娜尔罕·克热木说,农户几乎都不烧柴了,取而代之的是用电和天然气,最差也用煤。

  事实上,塔里木盆地居民正在挥别伐薪烧炭的历史。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建设至今,受益人口达400多万人,目前仅剩两个高原县未通天然气管道。加上正在推行的煤改电试点,越来越多的居民用电采暖,烧柴的人家越来越少。

  村里拉柴的驴车消失多年,已近70岁的阿娜尔罕也记不清自家是哪年不养驴了。老人只记得当年她与丈夫进沙漠打柴,一去三四天,啃干苞谷馕,喝苦咸水。

  她家漂亮的新居里,没有了毛驴的食槽。按照建设优美卫生居住环境的要求,人畜不再混居,牛羊都搬到棚圈区。“不养驴了,出门有车,又不用打柴,养在家里也不合适!”

  几个驻村干部告诉记者,靠干农活养家的人减少了,挣工资的人多了,也是驴消失的原因之一。今年,又一批扶贫车间在于田县各乡镇建起来,仅喀尔克乡一次就建了4个玩具生产车间,吸纳近500人务工。

  在车间务工的海如丽汗·亚森过去是贫困户,现在每月收入近2000元,“我想练好技术挣更多钱,给家里买辆农用三轮车。”看来,挣了钱置办家业,也没人再想着买驴了。

  三问,农民不养驴了?

  那么,农民就不养驴了?离开库尔班大叔的家乡,我们一路仍为此纠结。

  疑问很快有了答案。在和田地区皮山县桑株镇阿亚格萨瓦村,村民阿卜杜热西提·阿卜都克热木告诉记者,因为扶贫项目,政府免费给他家发放了3头良种驴。不过,他没养在家里,而是托养在合作社。今年,每头驴拿到2000元分红,在合作社打工每月还有3000元工资。

  随着近年来驴产品药用、保健功能的开发利用,养驴的收益不断提高,和田地区把养驴当作当地脱贫的重要产业之一。仅在皮山县,驴养殖规模就在万头以上。一只母驴受孕成功,村民仅驴驹和驴奶就可以收入近万元。

  虽然不再家家养驴,但企业化的规模养殖正在增多。因为标准提高了,即使像阿卜杜热西提这样养过驴的农民,也有了“本领恐慌”,好在新疆畜牧科学院的专家定期前来帮扶,提供孕产、治病等一系列服务,他们养驴的信心才强起来。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