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父亲的小药箱

2019年09月21日 10:39   来源:新疆日报

  父亲今年76岁了,是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上世纪60年代,父亲当过生产队的会计、柴油机手、卫生员。那时,每个生产队里都要求配备一名卫生员,父亲是队里为数不多的几个有文化的人,加之会开一些草药方,他就很自然地担起了卫生员的担子。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时时带在身边的那个神秘小药箱了。

  父亲十分爱他的小药箱,总是把这个红色的小木箱抹得油光发亮,里面的药瓶摆放得整整齐齐。药品是统一配发的,是几种常用的药,大多是消炎止痛之类的,口服外涂的都有。那些药品的说明书已被父亲背得滚瓜烂熟。这样,他查看病人的病情后,就知道小药箱能不能解决问题了。

  小药箱里还放着一本笔记本,那是父亲参加公社医院组织的卫生员培训时记的笔记,上面有他记录下的病人病情。他认认真真地记下了哪些病人通过喝药就可以治好,哪些病人需要及时去医院治疗。此外,还记了一些草药方子。

  可别小看这小药箱,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真是解决了不少问题。

  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大农村卫生所(院)的建设力度,对卫生员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父亲很想继续干下去,可是大队里只需要留下3个能“过级”的卫生员,竞争激烈。当时的大队里有10多个生产队,就有10多个卫生员。是去还是留?父亲背着小药箱到村里开决选会去了。决选分3次完成,父亲进入了最后一轮角逐。大队党支部书记找父亲谈话来了:“你是多年的生产队会计,又是柴油机手,没那么多时间背着药箱去外面帮人看病了,你就考虑一下不要干这个卫生员了吧。”父亲半天没有吱声,只是默默地回到自己摆着小药箱的位置上。最后,父亲主动退了出来。

  随着新农合医疗体系的大力建设和深入发展,乡村卫生所(院)的就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对保障村民们的身体健康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

  在这个发展变化进程中,父亲生了几次病,每一次的经历都令他发出惊喜的感叹。回想起自己曾经背过的小药箱,他深情地说:“农村的医疗条件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以前上医院看病那可是不得了的事,而今天大病小病都能上医院看,住院还能报销。以前农村卫生服务小药箱是主要的,而今天县级医院、乡卫生院、村卫生所三级医疗体系建设得这么好,这在以前自己背小药箱的时候是没有想到的。”

  奶奶70岁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被父亲和叔叔送到一所乡医院,住院2个多月,治疗效果很不错,恢复得很好。自此之后,奶奶总是动情地说:“还是今天的社会好,我又可以多活几十年了。”

  作者:谭柳青

  (自治区文联《西部》杂志“我和我的祖国”征文选登)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