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0日 11:12 来源:伊犁日报
天山网讯(记者郭君报道)硕果累累的金秋,新疆伊犁河谷处处回荡着丰收的乐章,在这个丰收季,农民收获的不只是辛劳后的果实,鼓起的不只是沉甸甸的腰包,还有满满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水稻田间:喜庆丰年
去年6月,我国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9月23日恰逢秋分,也是我国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天,新源县肖尔布拉克镇喀克村1.8万亩水稻金灿灿地黄遍了大地,沉甸甸的稻穗等待着收割,丰收的景象让村民喜上眉梢。
为保证今年秋收工作顺利圆满完成,伊犁日报社驻喀克村“访惠聚”工作队及村“两委”坚持与群众心连心,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组团式服务。详细了解和解决村民在秋收过程中的困难,通过交流交谈听民情、纳民意,扎实做好秋收期间的各项工作。
“今年收成怎么样?亩产多少?”10月7日,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分别来到马小军、岳瑞奇、张现义等村民的稻田地里,送水送糕点,了解收成情况。随着一声声情真意切的问候,村民渐渐打开话匣子,与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聊起了家常。“今年收成不错。”“我们家现在已收了十几吨,其余的还在收……”村民掩饰不住满脸的喜悦,开心地说。
康拜因收割水稻时的轰鸣声回荡在广袤的稻田上,勤劳的村民也根据各自的地块特点,进行互助式收割。有农民党员帮助群众的,有邻居之间互相帮助,温暖萦绕在村民的心头。
在收割间隙的休息时间,工作队队员、村干部和村民席地而坐,宣传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和惠民政策。
秋收期间,伊犁日报社干部还根据秋收特点,深入村民家中帮助收割玉米,剥玉米。在共同劳动中,加深情感,帮助村民“富口袋”。
轮茬蔬菜:增收好产业
“没有了,没有了,全部卖完了。”伊宁县胡地亚于孜镇下塔郡村村民李道河家的13亩大葱已全部销售,可买大葱的客商还在不停地打来电话。
下塔郡村距伊宁市只有10多公里,因为地缘优势,村民们有种植蔬菜的传统。这几年,村“两委”通过引导和鼓励像李道河这样有种植技术的村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好产业调整的文章,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在工作队和村“两委”引领下,全村2000多亩土地中,三分之二以轮茬方式种植大葱、大蒜、地膜土豆、洋葱,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蔬菜村”。
“我今年种的大葱亩产五六吨,现在价格好,每亩地的纯收入在五六千元。”李道河笑着说,销路不成问题,发愁的是大葱不够卖,以后要在产量上下功夫。
下塔郡村村委会副主任马文机介绍,该村离伊宁市批发市场较近,每年蔬菜丰收季,客商就到地头拉蔬菜。种植蔬菜使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5000元左右。以后将加大技术扶持力度,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
核桃树下:村民笑声甜
大丰收,庆国庆!伊宁县温亚尔乡布力开村村民苏俊玲的百亩核桃园也迎来了丰收季。几天来,十几名帮忙的村民有的手持长杆打核桃,有的拎着小桶捡核桃,笑声不断。
这100亩核桃林是村集体土地,由于土地贫瘠、地势不平,石头和砂石多,种玉米等常规农作物产出不高。2011年,村里对该块土地公开发包,苏俊玲签了20年的承包合同,种上了核桃树。经过近8年的精心管理,现在核桃树进入初挂果期。苏俊玲告诉记者,去年结了3吨核桃,今年预计有5吨多,往后进入盛果期,产量会越来越高。但是核桃的丰产并不是她最终的目标,她把核桃园注册为“杨苏家庭农场”,打算带着乡亲们走集特色林果种养殖、休闲娱乐、采摘观光等为一体的多元化经营之路,打造家庭农场。
“核桃在初期挂果效益不是太高,但依托园子可以搞多种经营,在核桃树下做餐饮、家禽养殖。”苏俊玲说,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家庭农场建设已初具规模。对于未来,苏俊玲非常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