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村里话团结

——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获得者甬库团结村

2019年10月18日 13:18   来源:阿克苏日报

  天山网讯(记者龚喜杰 通讯员吐尔松报道)10月的库车县齐满镇甬库团结村,瓜果飘香,万树金黄,全村男女老少依然沉浸在国庆的喜悦之中。“我们村在9月27日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了。”国庆节前后,该村农民奔走相告。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甬库团结村的四代人用真挚感情,书写了民族团结赞歌,飘扬在渭干河畔。

  “我们都是一家人”

  “我们村的人大都一起挣钱,没有分过亲疏远近,即使是外来打工的,我们也同样善待。”10月8日,正在帮助罗洋发整理养殖圈舍的66岁村民买买提·阿皮孜说。

  甬库团结村,原来叫“莫玛铁热克村”。这两年,受益浙江宁波的无私援助,改名为“甬库团结村”。

  莫玛铁热克维吾尔语意为“一棵树”。10月11日,买买提·阿皮孜告诉记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附近有几户农民搬到这里时,高低起伏的戈壁沙包间,只有孤零零的几棵白杨树。

  1961年,兰新铁路基本建成后,不少铁路工人响应国家号召,成为村里的第一代人。当时,村民王明银的父亲王金玉等上百号人拖家带口,来到这里开荒种地。村民们挥着坎土曼,平整土地,修建大渠,引水排碱。

  买买提·阿皮孜清晰地记得,他和发小王明银等人小学毕业后,便挑起箩筐跟着父母干活。

  “那时,我们一起玩,一起上学,一起挣工分,一起吃喝,什么都不分,亲兄弟一般。”头发已经花白的王明银经常和买买提·阿皮孜聊起往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艾买尔·格力、艾合买提·格力和帕丽达木·格力兄妹失去父母,缺吃少穿是常有的事。对此,村民们说:“我们不能让三个孩子受冻受饿,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养。”

  孙成忠看到不满5岁的艾合买提·格力瘦得像干柴棒,心疼地带回家养了起来。张国强则把快成年的艾买尔·格力带在身边,手把手教他种庄稼。帕丽达木·格力则跟着妇女们学做家务。

  如今,艾买尔·格力兄妹和村民亲如一家。张国强女儿结婚,艾买尔·格力和娘家人坐在一桌。他说:“我这个妹妹结婚,我当然是娘家人了。”姬恒民结婚时,他又作为婆家人出席了仪式。

  孙成忠患脑出血后,每个星期四或者星期六,艾合买提·格力就带着妻儿去看望“孙爸爸”,让儿子给老人喂饭,妻子给老人洗衣,他则打扫院子。

  平时有什么好吃的,艾合买提·格力总要给“孙爸爸”送一份。得知按摩对于脑出血的后遗症有帮助,他就让妻子到城里学了一个星期的按摩,回来给“孙爸爸”做理疗。听说吃三七、西洋参有助于老年人增强体质,他就让儿子在淘宝上买了1000余元的中药送给“孙爸爸”。

  “我们村都是一家人,这是在几十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大家在一起共患难的日子,我们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艾合买提·格力说。

  自动融合成最大亮点

  如今,走进甬库团结村,一个个新型农家小院,凝聚着各族群众。

  “我们村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主动要求住在一起,这种嵌入式居住加强了民族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孙志宝说。

  1961年初春,全长1903公里的兰新铁路铺轨到盐湖后,因为原料不足停工,党中央做出了将建设兰新铁路的工人下放支援地方生产的决定,900多名铁路工人来到不到10户的甬库团结村,成立了合作社(行政村)。这些铁路工人都是从全国各地抽调的农民,种庄稼是把好手,吸引了周围的维吾尔族群众自动前来落户,使汉、维吾尔、回、壮、瑶、东乡等7个民族实现了初步融合。

  “那时我们全体社员挑担子一起开荒,休息了坐在一起聊天、说笑,同吃一锅饭。”82岁的刘书贤老人回忆道。

  集体劳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各族干部群众融为一体,大家互相帮助,亲如一家。“谁家缺什么都到周围邻居家借,从来不分哪个民族。”买买提·阿皮孜说。

  改革开放后,党鼓励各族人民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第二代甬库团结村民接过上一代村民民族团结的法宝,相互组合,走上了发展经济的道路。张国强领着托乎提·卡斯木四处奔走做生意,孙成忠和买买提·阿皮孜合买了一台拖拉机发展机械化,侯作科和买买提·买合苏提联合耕种……

  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指引,甬库团结村的民族团结工作也迎来了新时代。2016年,浙江省宁波市援疆指挥部将甬库团结村列入民族团结样板村进行建设,村里出现了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城镇干部之间、村民与游客之间、村民与援疆干部之间开展民族团结结对认亲活动,掀起新一轮民族团结热潮。

  79岁的村民马木提·艾德热斯是四邻八乡有名的养牛“土专家”,他从小就喜欢养牛,对牛的脾性了如指掌。如今,他的养牛合作社吸纳了王小军、刘大力等人加入,罗洋发则吸纳了买买提·阿皮孜等村民一起发展养殖业。

  “我们村实现了真正的交往交流交融。”孙志宝说。

[责任编辑:王建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