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疆五十年 爱疆一辈子

——记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李鹏

2019年10月29日 09:57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热依达报道)“回去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10月24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结束后,参会的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鹏第一时间收拾行李,准备回策勒县。

  今年68岁的李鹏,退休后一直坚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为打造红枣产业,引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共产党员永不退休”

  1951年,李鹏出生在山西吕梁山区一个农民家庭,1970年参军来到新疆,1973年入党,曾任塔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在发展林果业方面颇有建树。

  退休后的他依然怀着一腔热血,要为新疆林果业发展再立新功。2009年,李鹏不顾家人的劝说,毅然决然地来到策勒县策勒乡阿日希村安家落户,一干就是10年。

  许多人不理解,李鹏为什么要放弃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跑到沙漠里去吃苦受累。“共产党员永不退休。”李鹏说,“和田虽然艰苦、落后,但和田人民祖祖辈辈都能在这里生存,难道我就不行?我要带着他们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阿日希村是深度贫困村,人均1.3亩地,90%的村民都是贫困户。人多地少,自然环境恶劣,如果没有就业机会、没有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很难脱贫。

  考察完策勒县风沙弥漫的三号风口后,李鹏决定在这里创办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在沙漠里植树造林,施展抱负,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沙丘变绿洲

  在李鹏开辟的红枣基地,四周白杨环绕,红枣枝繁叶茂,这片曾经的荒漠,如今已成为生态型标准化红枣种植示范基地。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

  初到策勒县,李鹏住在村民家一间只有几平方米的低矮旧房子里,进门会碰头,还要忍受蚊叮虫咬。

  “当时,面对一座座光秃秃的沙丘和重重生活困难,我也怀疑过自己的选择,犹豫过。”李鹏回忆说。

  是迎难而上,还是打退堂鼓?李鹏用行动写下答案。因腰椎间盘突出疼得腰都直不起来,他却依然拄着拐棍去地里劳作;胃痛,几天几夜吃不下一口饭,他依然奋战在一线;累得呕吐,甚至吐出了胆汁,他仍然咬牙坚持着。

  由于平沙治沙投资太大,李鹏面临的资金压力也非常大,为此他卖掉了房子。作为独生子,那时候李鹏甚至顾不上回家照顾生病的老父亲。90多岁的老父亲理解他,干脆搬到了沙漠里,陪伴他度过最艰难的时光,最终将遗骨埋在了这里。

  靠着坚定的信念与坚持不懈的努力,2013年起,李鹏的这片枣园终于结出硕果,一年可产600多吨红枣。如今,80万株枣树、杨树像战士一样守护着这片土地,2400亩沙丘变绿洲终成现实。尝尽艰辛的他开始收获甘甜的回报。

  产业扶贫同致富

  李鹏说,产业扶贫是助力南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李鹏深知,若一直停留在种红枣、产原枣、卖统货的现状上,红枣产业发展是没有出路的。于是他又在精深加工项目上下功夫,积极筹集项目资金,建设红枣生产全产业链。在当地政府支持下,2018年,他投资建成一座7500平方米的初级红枣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6000吨,仅此一项就能解决250多名当地群众冬季就业。

  30岁的帕提古丽 · 阿布力孜已经在红枣基地干了3年,她干活卖力,拔草、捡树枝,一天可以挣60元。“我们村的村民都喜欢来这里干活。少的时候百八十人,最多的时候有160多人,李总当天就给我们发工钱。”她高兴地说。

  如今,阿日希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已由2009年的2173元增加到2018年的9300元。

  李鹏说:“进疆五十年,爱疆一辈子。我要把剩余的时间和生命奉献给策勒人民,和当地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现‘红枣产业梦’,为脱贫攻坚大获全胜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