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精彩画卷写满希望

——记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获得者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

2019年10月30日 10:04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韩沁言报道)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创新创优锐意进取、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探索出一系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助推受援地喀什地区疏勒、英吉沙、岳普湖、麦盖提4县众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扎根受援地涵养“气血”

  麦尔哈巴 · 乌拉伊木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走进疏勒县如意科技纺织有限公司成为蓝领,每个月能领3000多元的工资。如今,已是车间主任的麦尔哈巴说:“自从到‘如意’上班后,我家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麦尔哈巴家住疏勒县巴合齐乡巴合齐村。2014年,她父亲突患重病。“为了给父亲治病,我家所有积蓄都花光了,还借了亲戚1万多元。”麦尔哈巴说。

  2017年,山东援疆企业疏勒县如意科技纺织有限公司建成,麦尔哈巴应聘进厂。现在麦尔哈巴已帮家里还清了外债、建起了新房,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落户喀什经济开发区、疏勒县、英吉沙县3地的山东如意集团80万锭纺织项目,目前已投产30万锭,吸纳就业近20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近900人,月均工资3000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山东省制定了《关于推动山东优势产业与新疆喀什地区战略性合作的指导意见》,相继组织开展了“农业龙头企业新疆行”“省管国有企业新疆行”和“百家鲁商新疆行”等系列招商活动。3年间,引进99个投资体量大、就业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其中,邹城国盛在英吉沙县新上3200万套服装项目,已带动3000余人就业,年内全部达产可带动就业过万人,将成为喀什乃至南疆带动就业最多的单体援疆项目。

  这些年,山东援疆先后引进邹城国盛、金昇纺织、森马服饰等项目落地喀什地区,为当地提供1.5万多个就业岗位。

  创新就业扶贫模式

  帮助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在英吉沙县城关乡喀赞其艾日克村中兴手套乡村工厂,29岁的帕买提买 · 肉孜已在此工作了4年,她说:“在家门口上班,能挣钱还能照顾家人,真好。”

  落户英吉沙县的中兴手套集团,通过“总部+乡村工厂”就业模式,即总部工厂负责培训和统一发放订单、原料,统一回收产品,在乡村建设分厂,将原料做成成品手套。按照一个乡村工厂辐射2个至3个村、容纳100多人就业的规划,在英吉沙县乡村建设了60个乡村工厂,常年用工2000人。

  帕买提买曾外出打过工,但因为要照料年迈的父母又不得不回家务农。工厂建在家门口,她在乡村工厂有了一份稳定工作,多劳多得的奖励机制让她干劲十足。“如今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帕买提买说。

  山东援疆独创的“总部+乡村工厂”就业模式,迅速在受援地4县开花结果,大批企业带着订单纷至沓来。中兴手套、海洋服饰等60余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运营365个乡村工厂,带动1.7万余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8000人。

  如今,在“总部+乡村工厂”模式的基础上,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又探索创新以“县城企业总部—乡镇小微产业园—村卫星工厂—家庭扶贫车间”四级联动、上下贯通的产业促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受援地3万多名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其中直接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过万人。

  创新消费扶贫模式

  喀什农产品送上内地餐桌

  “我再也不愁红枣的销路了,今年红枣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枣农艾山 · 马木提激动地说,“感谢援疆给我们带来的实惠。”

  艾山之所以不为卖枣发愁,是因为山东援疆首创的“大仓东移”工程。

  “从喀什到济南全程4000余公里,一辆车装满30吨的货,物流成本要2万元至3万元。”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计划产业组副组长明文安对农产品“出疆难”深有感触。

  “立足山东、辐射华东的‘大仓东移’工程,健全了喀什农副产品收购、运输、配送、销售一条龙体系。”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杨国强说,借助线下、线上联动,推动消费扶贫,使喀什地区特色产品有销路,贫困群众增收有希望、脱贫有信心。

  随着“大仓东移”工程的实施,在山东济南、济宁、日照建成共计3万平方米的3座大型保鲜仓储,还分别在济南、日照、泰安、烟台等地开设8家“喀什好味道”品牌专营店,累计销售红枣、核桃、葡萄干等特色林果800余吨。

  鲁喀特色农副产品供销联盟成员单位也从最初的64家发展至180家。今年4月初,“喀什好味道”山东代理商通过喀什、乌鲁木齐两场产销对接会,达成意向签约企业近20家,意向入库产品2600余吨,意向订单总金额1.1亿元。

  如今,以“大仓”为龙头,以实体店为主体,以线上营销为补充的喀什农副产品快速外销网络已形成,为喀什农民增收脱贫带来更多红利。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