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车县佰什坎特镇小学记事:我愿做你翼下的风

2019年11月02日 10:52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秦金俐 实习生庞明娟 通讯员布热比牙·阿布来提报道)秋夜,已过半夜一点,李丹披衣下床,借着手机微弱的光亮,轻手轻脚来到学生宿舍,挨个看了看熟睡的孩子们。努尔古丽的被子被蹬在了一边,阿依古丽的小脚丫露在了外面,阿迪亚的被子干脆掉到了地上,李丹一一给他们盖好……这是莎车县佰什坎特镇小学最平常的一个夜晚,温暖得像是在家里。

  在这个由80位老师和1520个孩子组成的大家庭里,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亲情故事早已在乡亲们之间广为流传。今年,佰什坎特镇小学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曾经犹豫的她为孩子们一留八年

  在学校任教的8年里,李丹大部分时间带着毕业班,目前是六年级二班班主任、语文老师。白天是老师,夜晚是家人,李丹喜欢这样的生活:“只要看到他们,心里就特别踏实!”

  刚从师范学院毕业来到佰什坎特镇小学时,李丹也曾犹豫过要不要留下。首先,学校的硬件条件并不好,其次家人在乌鲁木齐给她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心底总有个声音让她留下来,她决定先教一个学期。

  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让李丹舍不得离开了:阿曼古丽一见她就笑,两个小酒窝漂亮极了;拜合提亚喜欢凑到她跟前像只小鸟“叽叽喳喳”,讲着各种趣事;努尔比亚睡觉前爱搂着她的脖子撒一会儿娇,不愿意放手……每个孩子都让她牵挂。

  8年来,李丹每隔几天就会接到已毕业的孩子们的问候信息和电话。她至今还保留着不少毕业生给她写的信和亲手制作的小礼物。“每次看到这些,都特别幸福。”李丹说。

  “老师,虽然暑假才见过您,但我还是好想你。这次月考,我进入了班级前十名,我很开心,第一时间告诉你。”这是不久前李丹收到的来自玛依拉的一条信息,如今她在乌鲁木齐一所中学上初三。

  玛依拉每次放假回来都会来看李丹,因为是李丹让她走出了孤僻消极,找到了自信和阳光。刚当玛依拉的班主任时,李丹了解到她的家庭困难,主动跟她交流,带她跟同学一起玩耍,夜晚陪她读书、写作业,农忙季节到她家里帮着干农活。玛依拉渐渐开朗起来,学习也变得非常努力,毕业时得知自己考上了内初班,玛依拉流着眼泪抱着李丹久久不愿松手。玛依拉说,李老师就是“妈妈”。

  老师的温暖给予双胞胎姐妹力量

  如今已经大学毕业的阿比德姐妹始终将佰什坎特镇小学党支部书记吕宝江当做亲人。多年前,吕宝江将姐妹俩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那时,姐妹俩的父亲在外地工作,一家人的生活靠母亲支撑,母亲身体也不好。吕宝江经常去孩子家帮忙干农活、干家务,辅导孩子功课,并送去各类生活用品。

  阿比德至今记得吕宝江背她去卫生院看病的事。有一次她发烧,吕宝江背着她一路小跑到镇里的医院,吕宝江满头大汗、焦急无比的样子至今刻在她心里。“后来到内地上学时,遇到困难,就会想起老师,想起他曾经给予我的温暖和鼓励,我就勇气倍增。”阿比德说,直到现在,有什么事她还是习惯跟吕宝江交流。

  温暖的家吸引着一些学生大学毕业后又回到这里。2014年9月,从新疆工程学院毕业的帕提古丽回到母校任教,“我记得小时候哭闹,老师会拿糖哄我,现在我也随身装着糖,哄班里哭闹的孩子。”她笑着说,在这里度过了温暖幸福的童年,回到这里成为老师就是自己小时候的理想。

  孩子们有了大城市的好朋友

  “亲爱的小勇同学,我们这里的巴旦木熟了,我让爸爸妈妈给你寄一些尝尝。上次见到你真开心,下次有机会你一定要来这里看看。”这是不久前,六年级学生阿布都力米提给上海市浦东区一所小学的好朋友写的信。他已经跟这位好朋友通了3年信,今年暑假他参加了莎车县举办的“浦莎青少年手拉手”活动,跟其他伙伴一起到上海游玩,见到了小勇,这让他十分兴奋。不仅写信,他们还经常通电话,现在两家父母也成了朋友,过年过节都会相互问候。

  “我给小勇讲家乡的变化,美食、风俗,他给我讲很多新奇的知识。”阿布都力米提说,小勇经常鼓励他好好学习将来考到上海的大学,两人就能经常一起玩了。

  与上海小学生通信交友是佰什坎特镇小学的传统。2010年开始,浦东区启动对口支援莎车县,佰什坎特镇小学开始与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浦东新区民办阳光小学等学校开展少年儿童“书信手拉手”活动。如今,学校里的大部分孩子都有上海的笔友。“这对孩子们的成长很有帮助,开阔眼界,健康身心。”吕宝江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