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农产品高质量发展路”系列报道③

新疆红枣的期货路

2019年11月08日 11:17   来源:新疆日报

  ■2005年以来,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巴州、阿克苏、和田和喀什等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红枣。如今,新疆红枣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新疆日报讯(记者于泳 杜建辉报道)10月31日,新疆红枣(和田)批发交易市场在和田县揭牌。11月上旬,新疆红枣(若羌)批发交易市场将投入使用。位于和田县的新疆红枣批发交易市场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有红枣交易区、电子结算区、生产加工区和仓储物流区4大板块,是集红枣晾晒、现货交易、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为一体的新型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

  这两个红枣批发交易市场投入使用后,疆内红枣不必千里迢迢运送至内地集中交易,新疆红枣将拥有本地定价权,这将对全疆的红枣产业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从红枣产业的发展中,可以清晰看到我区林果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之路。

  东枣西种

  从无心插柳到硕果满枝

  上世纪80年代,1100株普普通通的灰枣苗从它的诞生地河南省新郑市孟庄镇,一路向西,在阿尔金山脚下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扎根。

  灰枣苗抗旱耐碱,若羌县降水稀少但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有着适合灰枣生长的最佳环境。2001年,若羌县把红枣产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鼓励引导全县农民种植灰枣。

  “最初种植灰枣的时候,我们都不相信这些枣树能挣到钱。经常是干部白天帮忙栽的枣树苗,晚上我们就悄悄地拔了。”10月28日,提起当初县里引导农民种植灰枣时的情景,若羌县吾塔木乡库尔贵村村民祝前进有点不好意思。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灰枣在若羌县从零星散种,发展到现在的23.38万亩,昔日的“灰姑娘”成了当地农民的“摇钱树”,若羌县农牧民人均收入从2001年的2216元增长到2018年的32089元,红枣收入占据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81.14%。“若羌红枣”还相继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驰名商标”等金字招牌。

  同样是上世纪80年代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在和田地区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来自内地的支边青年和当地群众一起种下了原产于山西的骏枣。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上昆仑山雪水浇灌,使得骏枣色泽夺目、口感甘甜醇厚,这里的骏枣被亲切地称为“支青枣子”。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和田骏枣声名鹊起。

  洛浦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李飞剑介绍,目前全县种植红枣17.33万亩。2018年,洛浦红枣总产量4.5万吨,按每公斤13元的价格计算,产值超过5.8亿元。红枣收购和加工解决季节性就业6万余人次,务工人员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2005年以来,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巴州、阿克苏、和田和喀什等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红枣。如今,新疆红枣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红枣的生态效益也逐步显现,枣树越种越多,沙尘天气越来越少,即便是有沙尘暴到来,持续的时间也比十几年前大大缩短。

  价格波动

  从野蛮生长到提质增效

  种植面积扩大,环境适宜,枣树挂果快……多种因素推高了红枣产量,也为价格的波动埋下了隐患。来自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6年,红枣生产者价格基本维持在每吨5000元至6000元。2006年至2011年,价格出现快速增长,上涨至2011年的每吨35266元,价格涨了六七倍。2011年起,又呈现出较大的下跌趋势。2013年为价格最低点,跌至每吨11660元。

  “红枣品种同质化带来的弊端日渐凸显,无序竞争、品牌影响力小等原因使得红枣价格逐年走低,造成红枣产业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价格的波动传导到生产环节,使得果农疏于枣树管理,陷入了投入低、果品差、收益少的恶性循环。”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枣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毛永民说。

  经历了价格的“过山车”,红枣主产区的政府部门和枣农都意识到只拼产量而忽视质量,没有前途,也没有“钱景”。

  “要种出好的红枣,除了使用有机肥料,还要掌握枣树的科学管护技术。种得太密、不通风、不透光,产量和品质就会下降。”10月26日,且末县阿热勒镇阿热勒村枣农图尔荪·麦麦提在田间与村民们分享种枣心得。

  图尔荪种植的31亩红枣目前正值盛果期,他的枣园已全部通过有机认证。2019年预计产有机红枣13吨,收入近20万元。“我现在种植枣树每亩都控制在70多棵,枣树疏密种植后,特级枣、一级枣的产量是往年的两倍。”图尔荪说。截至目前,且末县完成红枣疏密移栽1.47万亩,进入有机转换的枣园面积达4.5万亩,按照有机模式管理的枣园达10万亩。

  与且末毗邻的若羌县在农民培训、质量检测、龙头企业、包装标识、原产地保护认证、有机肥使用等一系列领域制定了具体措施和办法。

  在若羌县塔里木红枣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红枣包装上,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是哪家枣园的枣。这里以户为单位建立了红枣生产档案,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使用二维溯源码。

  11月3日,在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伊斯勒克墩村,乡间小路上不时有装满红枣的农用车驶过。支青红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德振介绍,2019年合作社种植的骏枣和灰枣都获得了丰收。这与在林业部门指导下加大了对枣树嫁接改良及科学管理力度分不开。

  金融加持

  从“两头难”到“两头甜”

  2019年4月30日上午9时,随着一声清脆锣响,我国第一个干果类期货品种--红枣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截至当日收盘,主力合约CJ1912收于每吨8840元,成交量达73.54万手。

  8月27日,若羌县红枣“保险+期货”项目启动仪式在铁干里克镇果勒吾斯塘村举行。郑州商品交易所和若羌县共投入资金130万元,对红枣种植户2600吨红枣进行投保。这个项目的实施对于保障农户收入,延伸当地红枣产业链将起到积极作用。

  为保证期货顺利交割,郑州商品交易所确定了14家企业为指定红枣期货交割仓库,其中10家在新疆。当天,记者在新疆羌都枣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交割仓库看到,第一批红枣分选加工后进入仓库等待交割。

  巴州红枣种植面积60多万亩,按亩产400公斤计算,产量有20多万吨。如果有一半的红枣在若羌入库交割,按每公斤红枣1元的初级加工费计算,将为若羌带来上亿元的收入。

  10月下旬开始,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先后与若羌县、和田地区签署《红枣托市收购合作协议》,其中,骏枣优质统货最低收购价为每公斤10元,灰枣优质统货最低收购价为每公斤8.5元。受利好消息影响,红枣期货主力合约CJ1912持续拉升,截至11月4日收盘报每手10910元。

  红枣期货上市之后,枣农可以按照期货价格走势决定是否卖现货。“红枣期货上市,红枣出售有价可循,从‘两头难’到‘两头甜’,若羌枣农从此可以安心种枣。不用担心好枣卖不上好价钱了。”若羌县塔里木红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支素峰说。

  回顾我区红枣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传统产业发展亟需运用金融市场工具,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而红枣期货的上市,有助于规范和拓展红枣市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稳定枣农收入。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