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 10:13 来源:新疆日报
古再丽努尔·喀斯木是和田市吉亚乡夏克买里村的贫困户,没有一技之长的她找工作特别困难。“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了解她家的情况后,安排她前往和田市学习糕点制作,她成为了一名糕点师。学成归来后,她在村里的民族糕点生产基地工作,每月有了固定工资。她所在基地生产的“乡愁”牌系列糕点远近闻名,其中“乡愁”牌月饼个大料足,在今年的中秋节累计销售额达15万元。 (新疆日报记者李桢南作)
新疆日报讯(记者隋云雁 王铁军报道)2014年,和田市吉亚乡夏克买里村被认定为深度贫困村,2019年,夏克买里村已被列为拟脱贫村。这一跨越历经5年,随着精准扶贫步步推进,换来了村民们蒸蒸日上的好日子。“有志者事竟成”,脱贫攻坚,就是激活“脱贫志”、点燃“幸福梦”的过程。
“我们脱贫有信心!”10月中旬,记者来到该村蹲点采访,走进村民家庭,走入他们的生产生活,感受新时代新农村的活力,聆听一个又一个励志故事,记录一幅又一幅奔向美好生活的生动画面。
整个村庄“活”了
10月18日一早,记者在夏克买里村走访时来到村委会附近一户农家。敲门进去,主人阿米乃·麦提图尔荪正在打扫庭院,院落干净整洁,小拱棚里种着恰玛古,生机盎然。
“我在附近一家食品加工厂上班,今天休息,妈妈前几天去阿克苏拾棉花了,爸爸在门口上班呢,出门就能找到他。”阿米乃笑着说。她带着记者来到门外“煤改电”项目施工工地,今年49岁的麦提图尔荪·阿卜杜热依木正在神情专注地操作切割机,机器发出轰鸣声,火花四溅。
“这是我上班第五天,以前没用过切割机,学学就会了。”麦提图尔荪说,他家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有望脱贫,因为全家人都行动起来了,决不能拖村里的后腿。
过去为什么贫穷?麦提图尔荪摸着后脑勺说,家里有7.5亩地,小麦只够口粮,套种的核桃挣的钱勉强维持生活,因为没有技能,也没想着出去找工作。“其实还是因为懒,后来发现大家都在想办法就业挣钱,我就着急了,也想试试,今年以来先后打了几个零工,挣到钱后就打工‘上瘾’了。”他说。
麦提图尔荪家里有24只羊,一半自己养,一半托养。他给记者算账:妻子拾棉花,女儿上班,儿子开理发店,自己打零工,今年的家庭收入能超过6万元。“村里借助扶贫项目给我们发了羊,我们享受了党和政府那么多的好政策,那么多的帮助,自己也要努力才行呢!”到家后他拿起院墙上挂着的《和田市脱贫攻坚政策汇编》给记者看,语气哽咽起来。
近年来,夏克买里村通过实施各项精准扶贫政策,脱贫攻坚成效明显,2014年至2018年脱贫54户256人,今年100户447人将实现脱贫。
新疆工程学院驻夏克买里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杨磊刚来村里时,最大的感受是村民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比较差,贫困发生率较高,村里没有形成脱贫的整体规划,贫困户脱贫致富缺乏抓手,自身也缺乏动力。”杨磊说,详细分析每一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后,工作队因地制宜促进就业、发展产业,帮助贫困户立起“脱贫志”。
记者看到,如今村里处处焕发着活力,村民都在忙碌,很有干劲。今年53岁的阿依加玛丽·艾合麦提在牛棚里喂牛,脸上绽放着笑容。女儿早已出嫁,家里就她和丈夫图尔荪托合提·麦麦提,前些年丈夫患肺结核,为了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因病致贫。
在吉亚乡党委的关心下,社会各界向这个家庭伸出了援助之手。“社会各界向我家捐助6万多元,丈夫顺利做了手术,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阿依加玛丽说,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扶持下,她搞起了养殖,现在家里有10只羊、7头牛和1头驴,今年可以挣1万多元,脱贫没有问题。
丈夫干不了重活儿,阿依加玛丽勇敢挑起了重担,每天7时起床,先给丈夫打针,再去给牲畜添饲料,然后打扫庭院、做饭,干地里活儿……每隔几天她就骑着带斗的摩托车到乡里买饲料,地里的庄稼也打理得井井有条。
阿依加玛丽是一名有4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党和政府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们贫困户尽快过上好日子,我也要加油干,给年轻人做榜样。”
小产业“火”了
行走在秋天的夏克买里村,惬意之风扑面而来,干净整齐的主干道边开满格桑花,地里是丰收后的核桃树和长势正旺的恰玛古。记者跟着杨磊来到白杨健步大道,这条路是他最引以为自豪的“景点”。“乡村旅游拍照最佳地。”他这样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打造以“乡愁”为主题的乡村观光休闲产业,围绕“乡愁”做文章,正是夏克买里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题。
“村民们常和我谈论什么是幸福,随着收入的提高,大家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也提升了档次。幸福还基于踏踏实实的生活,就是那种离开以后会想念的东西,这些启发了我。”杨磊说,村里注册了商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乡村休闲旅游。
记者看到,村里已经建成了特色农副产品展销区、窝窝馕生产基地和民族糕点生产基地。“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窝窝馕。”杨磊说,村里有一家打馕铺子,打出来的窝窝馕在和田市很有名,每天有不少人从市区前来购买。村里建成生产基地后,就交由这家馕店来负责,带着贫困户一起干。
穿着红色工作服的馕店负责人阿不来提·多来提拿着印有商标的包装盒兴奋地说,工作队筹资购买了设备,10月25日开张。“现在来打工的有10人,我要教村民打馕技术,一起过上好日子。”他说。
记者来到利用扶贫车间打造的民族糕点生产基地,生产区被玻璃墙隔开,女工们戴着口罩忙着和面做糕点。“我们严格执行卫生标准,确保产品可口又放心。”负责人麦提亚森·麦提图尔荪说。
为做好这个扶贫项目,麦提亚森·麦提图尔荪的妻子阿依夏木·艾比布拉专门到和田市学习,3个月时间学会了十几种糕点制作,今年4月以来带着8名女工一起创业。麦提亚森·麦提图尔荪用夸张的语气对记者说:“你早些日子过来就好了,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壮观的生产场景。”
他说的是今年中秋节前的那一周,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厂里接了3.5万块月饼的订单,这下可把夫妻俩惊着了,他们赶紧招临时工,那些天30多名工人加紧生产,大家轮流倒班,如期完成了生产任务,实现了15万元的销售额。
26岁的如孜尼莎·麦提哈孜在这里上班,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对未来充满信心。“我家今年也能脱贫,我要好好干,挣更多的钱。”她说。
今年要脱贫的100户贫困户,缺技术、缺劳力、缺就业机会的占到了70%,他们是工作队最牵挂的群体。杨磊说,很多人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难以外出务工,因地制宜发展小产业就是为了让大家就地就近就业,学一门技术,有稳定收入。
产业虽小,但布局不小。夏克买里村还要建蜂蜜生产基地、薰衣草观光基地、林下养鹅基地、鱼塘、香菇种植大棚等,发展乡村民宿,打造集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杨磊乐呵呵地说,今年村里试种薰衣草,失败多次之后终于获得了成功,这几天将购进5000株薰衣草苗,建一个薰衣草花园。
致富带头人“红”了
“村里有了一批接地气的小产业,那么,让贫困户踊跃就业创业的动力来自哪里?”记者问。杨磊的回答是:光说道理没有用,得用看得见的事实说话,关键在于培养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发挥引领作用,就“水到渠成”了。
在夏克买里村,名字叫“麦提亚森”的人不少,但提起“做月饼的”麦提亚森·麦提图尔荪和“养蜜蜂的”麦提亚森·艾力,可谓人人皆知,还要附赠一个大拇指。两人同龄,今年都36岁,也是好朋友。
记者来到麦提亚森·麦提图尔荪装修精致的家里参观,地上铺着地毯,席梦思旁的衣柜是欧式的,各种家电一应俱全。他2010年就买了车,也是村里最早买太阳能淋浴器的人之一。
“结婚后分家出来,我没有地,所以一直做生意。”麦提亚森·麦提图尔荪说,他把核桃卖到北京、重庆等地,一年有几万元的收入,但那些年他不出名,也没啥自豪感。
而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对生活品质有了追求,不少小伙子向他请教“生意经”,他在村里有不少“粉丝”。尤其是月饼生意在中秋节一炮打响后,他更是成了名人。“你知道吗?做这个事业,我和哥哥投入了50万元买生产设备和运货车,其中有10万元是借来的,这在以前我根本不敢想,自己哪有这么大的胆子借这么多钱。”他再次耸肩一笑。
另一件他以前不敢想的事是,投入的资金大概要2年左右才能回本。“这么长时间是个煎熬,但是我有信心。”麦提亚森·麦提图尔荪说,他每天开着车往和田市的商超送月饼,谋求更多销路,压力挺大,因此他常和年轻人说:好日子都是付出努力换来的,天上不会掉一个肉馕下来。
麦提亚森·麦提图尔荪希望能早日买一辆新车,带着全家去内地旅游,开眼界,长见识。他说:“挣钱就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对不对?”虽是问句,但语气肯定。
养蜂人麦提亚森·艾力穿着簇新的白色衬衣接受记者采访,他很健谈,和记者分享了养蜂的经历和小知识。冬天蜜蜂是需要喂养的,每年4月10日以后,沙枣花、骆驼刺花、油菜花、红枣花等相继开放,哪里有花他就带着蜂箱去哪里,产的蜂蜜取一半出售,一半留给蜜蜂。在花期结束前他会不断转场,最远走到阿克苏,有时候住在野外,十分辛苦。
“取蜂蜜时要用对力道,蜜蜂很团结,一只受伤,‘全家报仇’,所以要按照蜜蜂习性来,保护好蜜蜂和自己。”初学养蜂时每天至少被蜇十几下,但他说,当你卖完蜂蜜挣到钱时,就发现之前吃的苦都不算啥。工作队队员沙木哈尔在一旁补充说:“他说的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正是我们希望向村民传递的理念。”
麦提亚森·艾力现在有100多箱蜜蜂,工作队争取了扶贫项目,将购进200箱蜜蜂,选择4个贫困户给麦提亚森·艾力当学徒,一起养蜂致富。对此他跃跃欲试,要当一名合格的师傅,不仅教会大家技术,还要告诉他们:要向蜜蜂学习,每天辛勤劳作,只要努力,就能让日子比蜜还要甜。
杨磊告诉记者,夏克买里村脱贫退出不是终点,还将不断扩大和巩固脱贫成果,让全村群众从脱贫迈向致富,迈向全面小康,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调研手记】
扶志扶出一片天
在南疆不少地方,都能见到“脱贫攻坚倒计时”牌。在“倒计时”的日子里,每一个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都是一场场硬仗,干部群众都在奋力书写最优秀的答卷。这份答卷上,离不开谋篇布局,离不开系统工程,更离不开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帮助贫困户走出贫困,难就难在扶志上。只要迈出第一步,贫困户就有了脱贫的斗志和干劲,就有机会学技能,就有渠道去就业,就有产业能增收。
在夏克买里村蹲点采访,我们看到了扶志的效果。今年有望脱贫的贫困户都行动起来,发展庭院经济,努力就业创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其中致富带头人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村里各种产业蓬勃发展,为村民创造了就地就近就业的机会。
在致富带头人中,有很多曾经是贫困户,他们身上的故事非常励志。曾经挣点钱就花个精光、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的村民,现在成了月收入4000元的货车司机;曾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农村妇女,如今当起了护林员,每月有了稳定收入。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少村民说,党和政府为大家铺好了脱贫致富路,奋斗的人都过上了好日子,我们看到了希望,有了干劲,就马上行动起来了。
扶志扶出一片天。村民正努力甩掉穷帽子,向往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种内生动力才是消除贫困、稳定脱贫的力量源泉。在夏克买里村扶贫先扶志的生动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南疆农村充满希望的未来。(隋云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