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潜心做学问 倾力育桃李——追记援疆教师孟二冬

2019年11月19日 12:24   来源:兵团日报

  援疆教师孟二冬生前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今年是他去世的第十三年,但他的事迹依旧深深感动着北京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的师生们。

  在多年的教师岗位上,孟二冬坚持以顽强的毅力、豁达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和深厚的学识投身教育事业,以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忠实地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价值标准。即使遭遇病魔的折磨,他依旧坚守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和人民。他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今年,他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惜时如金,奋力拼搏

  “寒来暑往,青灯黄卷;日复一日,萧疏鬓斑,几不敢半日偷闲。”这段话正是孟二冬对待学习的真实写照。

  孟二冬1957年出生于安徽蚌埠,少年时期的孟二冬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接受了先进思想的教育和熏陶,物质条件的艰苦磨砺了他坚韧刚毅的性格。1978年,21岁的孟二冬顺利跨入宿州师范专科学校(现宿州学院)的大门。毕业后,他留校工作。

  1985年秋,孟二冬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总是待在图书馆里,日日与书籍为伴。他对知识的渴求是无止境的,勤勉的他还主动研修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字学、音韵学、汉语史等语言学领域中非常专业化的课程。

  1994年7月,孟二冬完成了北京大学博士学位的学业,并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他的努力让自己得以在北京大学继续从事他所钟爱的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孟二冬十分爱书,拥有很多藏书,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功底,就来自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读。

  在冬日的阳光里,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宁静而庄严。这是孟二冬曾经来的最勤的地方,他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离开,被称作“第一读者”。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1994年,孟二冬在进行《唐代省试诗》研究时,发现清代学者徐松的《登科记考》有大量的缺误,他决定开始“补正”。他在散发着霉味的线装书中一条一条查找,广泛收集资料,参校甄别,将这部资料性极强的学术著作进行了系统整理。他这一干,就花去了宝贵的七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上中下三册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2004年,这部专著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得到了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里,孟二冬潜心钻研,先后撰写了《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韩孟派诗传》《千古传世美文》《陶渊明集译注》等400多万字的专著。

  身正为范,润物育人

  孟二冬所带的研究生们讲起老师,个个心存感激。他们说,孟二冬教授不仅教他们知识,还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在课堂上,孟二冬每次上课都会早一点到,下课后也会晚一点走,希望与学生有更多交流。

  孟二冬的学生永远难忘老师为他们写的那些小纸条,纸条都是夹在他们的论文和作业里,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对文章修改的建议,有对语句出处的校对,还有对错别字的纠正,他的认真态度让学生们敬佩。

  在任教的十几年里,孟二冬保持了自己的备课风格,他课前静坐“过电影”,课后“回放”找得失。除了教材上的内容之外,他还查阅了大量古籍,补充大量的考证资料。做到每个论点的论据都有详实的文献资料支撑。

  在学生的眼中,孟二冬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孟二冬家里生活并不富裕,而当他得知自己的博士生刘占召生活困难时,便将平时省下来的钱拿给刘占召。

  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2004年3月,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

  孟二冬第一次在石河子大学讲课时的情景,许多师生仍历历在目。2004年3月2日, 孟二冬到达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天就开始给学生们上课。16时开始上课,许多学生提前半小时就赶到教室,他们发现,孟教授已站在讲台上等他们了。教室里,除了汉语言文学系的学生外,还有许多其他院系慕名前来的学生和老师搬来凳子挤在走廊、过道中。

  恪尽职守,搏斗病魔

  就在支教的第二周,孟二冬的嗓音开始嘶哑起来,他没在意,以为是教师常会得的咽炎,多喝点水就会好,仍旧把课程安排满。

  4月初,孟二冬的嗓子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医院检查,医生要求他立即住院治疗,但他只拿了一些药,就又回学校给学生们上课。

  之后的几天,他的病情越来越重,随着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用起麦克风。每天晚上,他都因为咳嗽喘不上气来,整夜不能入眠。

  2004年4月26日,孟二冬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当天上课时,孟教授手里的麦克风在微微颤抖,脸憋得通红。学生们望着孟二冬痛苦的样子心疼不已。孟二冬望着这些自己教了两个月的可爱学生,最后侧身鞠了一躬说:“没给大家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很抱歉。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大家要多看些书,都会比我强。”话音刚落,全班学生连同听课的老师哭了。

  2004年5月,从新疆回到北京,孟二冬接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大手术。当时,他的病情已经万分危急。 CT检查显示,他的气管中长了一个四五厘米长的肿瘤,随时都有窒息死亡的可能。他对医生说出的唯一希望是:“尽量保住我的嗓子,我还要讲课!” 几十年来,如饥似渴、如海绵吸水般积累的一肚子学问,不能传授给学生,他是多么的焦急和遗憾啊!

  5月5日凌晨,手术结束了。手术后,孟二冬的伤口长达40多厘米。

  石河子大学的学生们得知孟二冬的病情后,自发捐款2881.4元送到孟二冬手里。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安排妻子把钱全部购买成《四库全书》的光盘,又寄到石河子大学他的学生那里。

  2005年,孟二冬的病情更加严重了。但病榻上的他仍然惦记着学生们,他拿出3000多元钱买了文献资料,赠给石河子大学的中文系资料室。

  2005年9月,医生为孟二冬进行了开颅手术。手术后,孟二冬刚恢复了一些体力,就参加了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会,他用沙哑的声音一讲就是40多分钟。在化疗期间,他还经常忍着病痛指导自己的研究生。

  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由于病情急剧恶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孟二冬将自己的光和热闪耀到最后一刻。(兵团日报记者马燕)

[责任编辑:王东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