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援疆:用温州智慧造福拜城人民

2019年12月02日 11:08   来源:温州日报

  离家万里,一群来自温州的援疆人才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从悠悠瓯江来到巍巍天山。他们用温州智慧,描绘了一幅幅真情援助的生动画卷。

  扎根拜城,他们是最美的白衣使者、最美的园丁。他们是东海之滨的榕树,也如同塔里木的胡杨,雄伟、坚韧、挺拔。

  借鉴温州经验 助推当地医疗技术“起飞”

  “真的太感谢温州医生了!”这个学期,15岁的新疆少年达吾提·艾合麦提开朗了不少,不仅成绩提高了,课间和同学也玩开了。提及这几年的求医路,他的母亲流下辛酸泪。

  4年来,达吾提·艾合麦提反复双耳流脓、听力下降,辗转求医于阿克苏地区多家医院。耳内镜下鼓室成型术,别说拜城,就连阿克苏地区级医院都没有开展。但在温州援疆医生徐时乐的指导下,他的徒弟努尔比亚·买买提为吾提·艾合麦提完成了这项手术。

  第九批前后两期13名援疆医生和徐时乐一样,按照“一家亲驱动工程”要求,在各自科室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帮带徒弟改变观念提升综合能力,助推当地医疗技术“起飞”。一组数据或许更能反映援疆医生的倾心付出:3年来培训当地卫生人才7200多人次、接待门诊患者8000余人次、手术955台、抢救急危重患者52人次、推广运用新技术新项目41项……

  “既然来了,就想多干点事!”拜城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援疆医生张辉说。

  翻开援疆医生的工作日记,三年来,他们在当地创造了不少“第一”:第一台胸腔镜三切口食道癌切除术、第一台肺包虫切除术……他们努力打造“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组团式医疗援疆新模式——主动式医疗工程。通过拓展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升级医疗信息中心、创设移动诊疗中心,购置了南疆地区第一辆移动诊疗车,许多工作走在阿克苏甚至南疆地区前列。

  除了带来新技术,温州援疆指挥部还把温州医疗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带到了新疆,进行信息化流程改造。

  “以前出院结算,要来回不停地跑,大半天才能完成结算。”提及医院的“一键式床旁结账系统”,托尔洪.哈迪尔点赞说,如今办理出院5分钟就能搞定。这是援疆医生领队张理想从温州“移植”的一套结账系统,创下南疆地区医疗信息技术领先。

  拜城县人民医院院长张武军说,援疆医生带来的先进理念简化了医院工作流程。随着微信公众号和移动综合支付APP系统的建立,如今患者人均候诊时间从170分钟降到50分钟,环节从6个减少到2个。

  为了解决医疗人才紧缺的实际问题,援疆指挥部创新实施“柔性援疆精准帮带”新模式,通过引进柔性人才移植更多温州经验,如帮助拜城县人民医院推进6S精细化管理,相关案例参赛作品首次获得自治区级荣誉;积极推动重点专科建设,帮助建立DSA导管室,结束当地医院长期无法开展介入治疗的历史。

  在温州卫健委的大力支持下,还建立了温拜“1+X”跨区域医共(联)体,3年来遴选了58名拜城骨干医生赴温跟岗培训、选派了65名温州卫生专家赴拜城送医,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把温州医疗领域的经验做法源源不断输送到边疆拜城。

  发挥头雁作用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对于边远地区来说,师资力量紧缺一直是困扰当地教育质量提升的首要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长治久安教育为基,造就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无疑是教育援疆的重点所在。

  “这里的英语教学基础比较薄弱,缺乏有经验的英语教师。”面对拜城英语教学的实际,郑王路作为英语教研员,认为最要紧的是为当地培养起一群本土英语骨干教师。于是,她利用每次教师培训、英语听评课的机会,挖掘了当地15名有英语教学潜力和热忱的青年教师。说起这些,她总是神采飞扬,但心里却藏着对家人的愧疚——母亲生病住院,自己却不能及时回去照顾。

  作为温州援疆支教教师中唯一的国家通用语言测试员,周常云老师常利用休息时间,为当地民族老师进行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在繁重的教学压力面前,她没有怨言,因为“这是我的援疆梦”。强化国家通用语言培训是这里教师的必修课,此前第一期援疆教师领队彭征就在拜城四中开设了培训班,帮助80多名教师通过等级考试。

  “看到许雯蕾老师上课,才知道原来课可以上得这样生动!”拜城县雪莲幼儿园教师周瑶说。孩子们喜欢温州老师带来的有趣课堂,当地老师也惊喜他们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纷纷拜他们为师。

  胡伟、夏丽敏两位援疆教师入疆以来除了常态课堂教学工作,还担任拜城二小“青蓝工程”中的“师傅”角色。所谓“青蓝工程”也就是“一家亲雁阵工程”中的师徒结对活动,寓意徒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的示范课入选申报自治区的一师一优课评比,在上周举行的全县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现场课比赛中也获得了二等奖!”拜城四中语文老师赵博南坦言,没有师傅柴黎丹的悉心指导与严格要求,对自己这样去年新入职的老师来说,这根本做不到。

  在拜城一小、二中等10所学校,前后两期79位援疆支教教师顶岗上课、教研指导、送教下乡,足迹走遍拜城16个乡镇(场)……然而,援疆指挥部实施的“联盟扶智计划”和“送教入疆”工程却有着更广阔的天地。

  “三个月把高三年级二模46人上重点带到高考时人数翻倍,这简直就是奇迹,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希望马上能够落实。”拜城四中高三年级组长黄欢老师在楼梯口兴奋地说着她的设想。原来这里之前举行了一个温州联盟扶智——拜城县“学为中心”主题教研活动。温州乐清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周伟力老师是这次领队,他被要求增加一场讲座,比原计划延长一个小时才散会。

  “温州老师就像一阵春风,给我们拜城的学校带来了很多变化。无论是在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还是教研课题发展、学校成绩提升上都成效明显。”拜城县教育工委委员陈代理说,第九批两期温州教师入疆以来,成立了11个“援疆、支教教师工作室”,积极发挥“头雁”作用,先后帮带“徒弟”244人次,培训当地教师达3790多人次,共有116名拜城骨干教育人员赴温州跟岗培训、98名温州教育专家赴拜城送教,为拜城师资力量培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春风化雨润物 文化“种子”根植寻常百姓家

  拜城县花园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社区,该社区共有2561人,少数民族占99.5%。而这些少数民族群众中,会讲国家通用语言(即普通话)的不到10%。“因语言障碍,他们没办法外出找工作,难以融入社会。”花园式社区党支部书记韦健说。

  温州援疆指挥部通过深入调研,决定将花园社区打造成国家通用语言普及化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国语”普及化教育。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总投资85万元援疆资金的花园社区“国语”示范引领工程已结出硕果——社区中设起了多媒体课堂,“国语”老师定期上门教授“听、说、读、写”;建成了可容纳千人的“国语大舞台”,居民们经常搭起擂台比拼“国语”;日常相互问候讲“国语”已成了约定成俗的礼仪……

  援疆指挥部还在拜城县一小、二小各援建了一座孔子广场,在学校内设孔子书屋,积极推进国学进校园活动。在二小教学楼的楼梯间,学生们亲笔绘制的京剧脸谱作品随处可见;在孔子书屋中,一群学生正挥毫泼墨练书法……行走在这两所校园当中,只觉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据援疆老师陈显芬介绍,拜城一小开办了国学教育课,要求每个班级每周都要在孔子书屋上一堂课。学校还长期开展“中华经典国学诵读”活动,采访时正值下午放学时间,排队回家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大声背诵着古诗词“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在拜城一小的舞蹈排练室,记者还观看了一场让人印象深刻的节目。二十余名各民族小姑娘齐齐扮成刀马旦的模样,表演了一场京剧舞。据舞蹈的排练者热汗古丽·巴拉提说,她的老师是温州越剧表演艺术家朱晓平,而这场《刀马旦》正是在朱晓平的指导下排练成功的。

  三年来,温州援疆指挥部先后邀请戏曲、书法、武术等传统文化艺术家16人,连续两年在拜城县组织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共开设戏曲、书法、武术3门课程15个培训班,800余名师生参加专训辅导。通过“温商精神润企”“数字图书润城”“国学教育润学”,温州与受援地牵手,共同实施“文化润心”工程,龟兹文化与瓯越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有力促进了各民族团结和谐。

  智力援助是援疆工作的支撑工程,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治疆方略的重点工程。市援疆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副指挥长、纪委书记周建强说,根据温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考察援疆工作时的指示精神,援疆指挥部进一步发挥温州在智力、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创造性提出并抓好“一个计划,十大工程”工作,即以温州援疆联盟扶智计划为总载体,实施“送教入疆、精准帮带”等2个工程,助力拜城急需工作;实施“幼教提升111、主动式医疗、跨区域共同体建设”等3个工程,助力拜城当前工作 ;实施“国学进校园、国语普及化、文化润心”等3个工程,助力拜城长远工作;实施“一家亲雁阵、一家亲驱动”等2个工程,发挥援疆人才的传帮带和专业作用,努力把智力援疆推向“既见物更见人”的新层次。同时,举办“天山读书会”,为援疆人才发挥作用充电;实行《积分管理办法》,为援疆人才发挥作用鼓劲。“一个计划”提纲挈领、一抓到底,“十大工程”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全力打造智力援疆的温州品牌。

  三年援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从江南温润之州到南疆“巴依”拜城,温州援疆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汗水、热血,他们用智慧改善民生、增进福祉,推动两地结下深情厚谊,链接起雁荡山和天山、瓯江和木扎提河精神纽带,奏响新时代温州智力援疆之歌!(杨慈 新彤 欧阳 民悦 克力)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