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5日 09:40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通讯员牛斌 朱红杰 胡礼政报道)近年来,和田地区因地制宜探索产业扶贫之路,加大扶贫资金投入,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扶贫车间、特色种植养殖等多种形式,提高贫困户的产业参与度和受益度,提升“造血”功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带动 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3月12日,走进位于皮山县工业园区的和田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加紧生产订单门窗。
布威再麦普 · 吾吉外力已经在该公司上班8个月了,通过稳定就业他家的生活如今有了质的飞跃。“现在我每个月能挣4000多元,今年家里一定能脱贫。我计划再开个小商店,让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布威再麦普说。
这家公司是安徽省援疆指挥部2016年引进的重点援建企业,投产以来累计实现产值2.7亿元,助力540余人脱贫,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在洛浦县发制品产业园,奥布力海日 · 奥布力喀斯木正坐在机器前,将一缕缕人造假发均匀地盘在箱中,送往下一道工序。2019年8月,奥布力海日进厂,不久因工作出色当上了班组长。“以前到处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成了产业工人,生活更有奔头了。”奥布力海日说。
近两年来,和田地区把“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作为脱贫的重要动力,依托产业促就业,筑巢引凤吸引内地企业落户投产,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落地,形成了“县有龙头企业,乡镇有规模企业,村有村办企业,户有小作坊”的产业结构,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转身”成为产业工人。
村办企业 农民在家门口增收
产业发展带动了就业,可还有一部分当地农民,家里有老人、孩子,牲畜、土地都需要照料,妇女们尤其不愿去离家远的工厂上班。
和田地区鼓励企业到村头设立村办工厂,大力发展企业“总部+村办企业”的扶贫模式,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到村办企业上班,实现了务工和照顾家庭两不误。农民不仅学到了技术知识,产业化工人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了,有效解决了贫困农民外出务工难、脱贫难的问题。
3月13日,在和田某服装公司设在洛浦县多鲁乡阔台买村的村办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人们脚踩着缝纫机踏板,手中的布料在针板上移动,正为完成出口订单忙碌着。前不久工厂刚刚签订了一批出口订单,工厂采取计件工资、按劳计酬的方式,鼓励工人积极生产、多劳多得。
村民布合力且木 · 阿不都热依木是第一批进厂的员工,她说:“现在我的技术越来越熟练,每月有3500元的收入。”
目前,该服装公司已在洛浦县各乡村建立了24个村办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人口就业。
截至目前,和田地区引进纺织服装、鞋袜制作、畜禽养殖、电子产品装配、玩具制作等劳动密集型企业1900多家,村办企业发展到近900个,农民合作组织逾1100个。
特色产业 拓宽农民致富路
和田地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一批特色产业,带动了一大批农牧民增收。
3月12日,在皮山县方圆绿色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农业产业园里,来自附近乡镇的270余名村民正在劳作,其中有220名是贫困户。该公司统一流转贫困户大棚、羊圈和土地,为全县18个村的贫困户托管1.1万只羊,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通过羊托管,每年为贫困户分红145.8万元,直接帮扶1374户4374人增收。
位于皮山县的昆仑绿源兔产业养殖示范基地为附近4个乡镇8000余农户提供仔兔、技术、饲料,养殖40天后企业保价收购,确保农户能通过养兔增加收入。随着昆仑绿源等企业的进驻,和田地区兔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5家大型兔养殖企业先后在和田多县市落地,养兔品种包括家兔、獭兔、长毛兔等。
和田地区各县市还因地制宜,以林果、粮食和特色作物间作、套种的多熟制立体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山药、甜瓜、玫瑰、木耳等特色种植。
今年,和田地区还将继续推动“十万、百万、千万、亿”级农业主导产业,稳定形成驴存栏11.3万头、出栏150万只多胎肉羊、4000万只兔、1500万羽鸽、1200万只鸭、1800万只鹅、3500万只鸡、1.2亿袋食用菌的规模,稳步实现数量和质量并举,让群众分享更多产业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