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6日 11:15 来源:兵团日报
核心提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民族团结工作就做实了。
四师可克达拉市紧紧守护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总钥匙”,加强制度建设、真情扶贫助困、兵地间互通有无,在发展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灿烂绽放。
四师医院医疗队队员(左)在为地方群众讲解保健知识(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记者 陈重武 摄
3月20日,四师七十三团金岗循环经济产业工业园区新疆宇硅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来自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的米拉提江·巩乃斯巴依正在跟车间师傅陈林学习智能化中控系统操作技术。
进厂6年来,聪明好学的米拉提江·巩乃斯巴依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车间副班长。“以前我什么都不懂,在陈林师傅的无私帮助下,我逐渐成了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慢慢走到了今天的岗位上。”米拉提江·巩乃斯巴依感激地说。
在四师可克达拉市,像这样互帮互助的民族团结故事还有很多。
近年来,四师可克达拉市围绕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抓手,在加强制度建设、真情扶贫助困、兵地间互通有无等方面狠下功夫,让该师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蓬勃开展。各族职工群众在这片土地上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多措并举 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工作队的队员都是我的好亲戚,他们会时不时地来我家看看,帮我解决了不少困难,待我就像亲人一样。”3月20日,六十二团甘露社区居民买丽哈巴·赛都拉激动地说。买丽哈巴·赛都拉所说的“工作队”是四师可克达拉市驻六十二团甘露社区“访惠聚”工作队。
“考虑到买丽哈巴·赛都拉家里孩子多,家庭比较困难,我们工作队就和她结成了帮扶对子,为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逢年过节,她会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里做客,与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四师可克达拉市驻六十二团甘露社区“访惠聚”工作队队长姚波说。
四师可克达拉市把“八进”活动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抓紧抓实,根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测评指标,按照“十个一”标准要求,层层开展创建活动。该师市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五共同一促进”和“访惠聚”工作为载体,精心组织和筹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该师市每月确定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主题,做到“一月一主题,月月有内容”,引导各族职工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打牢民族团结思想基础。该师市8800名干部与基层职工群众家庭结对认亲13827户,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结亲周”活动,走访各族群众49.5万户次,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一个个特色活动凝聚起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2018年以来,该师市累计下沉干部20万人次,真心实意为各族职工群众办好事实事7.5万余件、捐款捐物累计价值760余万元,开展联谊活动5700余场次,参与职工群众近30万人次。
四师可克达拉市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赴基层开展宣讲100余场次,活动覆盖19个团场、近百个连队。
四师可克达拉市结亲干部(右)在教结对亲戚书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资料图片)。李晓玲 摄
融合发展 深入推进兵地团结
“六十三团选派优秀教师来我们村小学进行教学交流,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让我们受益匪浅。你看,这些都是我记的交流笔记。”3月16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三道河乡大柳树村小学哈萨克族教师艾热帕提一边向记者展示交流笔记一边说。
2016年,六十三团中学与霍城县三道河乡大柳树村小学签订了两校共建协议。按照协议,六十三团中学的13名优秀教师与大柳树村小学教师结成对子,定期开展教育教学交流,并建立兵地教育共建微信群,保持信息畅通,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六十三团中学小学部教师赵勇就是艾热帕提的结对教师。 “结对后,我和大柳树村小学的艾热帕提老师成了好朋友,他在教学上有什么困惑、班级管理上有什么难点,都会告诉我,跟我一起商讨解决办法。”赵勇说,“通过与艾热帕提老师结对子,我们互相分享教学经验,一同进步。在这种你来我往中,我们之间的友谊也越来越深厚。现在,不仅是工作上的交流,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互相关照。”
四师可克达拉市与地方在经济、文化、维稳、干部人才交流等各领域深度融合,兵地交流更加频繁、感情更加融洽。
依托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路网建设,四师可克达拉市有序推进兵地互联互通建设;该师市充分发挥农机装备优势,每年为地方县乡村提供农业服务,与地方共同建设伊犁河谷制种玉米基地。
四师可克达拉市教育医疗卫生机构,最大程度地向地方少数民族群众开放。近3年来,该师市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行,师市12所学校、15所幼儿园与地方14所学校、11所幼儿园开展手拉手结对共建活动,累计接收地方幼儿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3025名。四师医院、19个团场医院、社会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向地方患者开放,与23个地方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结对关系。
四师可克达拉市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开展干部人才双向交流,2018年以来,该师市选派19名干部赴地方任职,地方13名干部赴师市任职;选派12个“访惠聚”工作队共计76人,驻地方7个县市12个村,进一步畅通干部人才交流渠道。
改善民生 民族团结助力经济发展
3月18日,在四师创锦牧业有限公司奶牛圈里,苏巴提·热合买提江娴熟又细致地为刚出生的牛犊擦身体。2019年5月,苏巴提·热合买提江通过应聘,成为该公司一名养殖工。“现在我都能给母牛接生了,这都要感谢公司,不仅让我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转变了我的思想,让我知道要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苏巴提·热合买提江笑着说。
创锦牧业有限公司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吸纳地方少数民族群众就业,该公司现有员工528名,其中少数民族员工312名。该公司每年还在当地收购玉米、苜蓿和秸秆等,带动6000多户家庭走上致富路。
“过去,我到处打工,不但辛苦,收入还低。2017年到公司上班后,每月有3500元的固定收入。我家建起了新房子、换上了新家电,日子越过越好。”创锦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工哈力木拉提·外力幸福地说。
共同繁荣发展,体现在越来越美好的生活中。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四师可克达拉市充分利用兴边富民行动项目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4.62亿元,发展使各族职工群众直接受益、持续发展的项目。同时,该师市采用“技能+产业+就业”的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种植养殖、特色林果、食品加工、民族手工艺制作、电子商务等示范性实用技能培训,全师累计扶持10225户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家庭,户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幅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美丽画卷在四师可克达拉市徐徐展开。(兵团日报记者徐彤彤)